年輕人再也不忍“雪糕刺客”們了。
不知從什么時候起,年輕人身邊的“消費刺客”突然多了起來,冰柜里躲在角落里,外表平平無奇的一只雪糕,一問價格要花上幾十塊;超市里隨便挑幾顆“長相水嫩”的水果,等到結賬時才發現竟然要價一兩百;逛甜品店時,滿心歡喜選中一顆進口巧克力,一不小心就要收到“收款30”的提示音……
面對這樣的價格價值差,是掏錢忍了,還是“抹開面子”放回去?在21世紀的第21年后,年輕人面對這樣的二選一,開始果斷選擇了后者。
“我也是,我會用表情表達震驚然后表示“啊!?這么貴,那等一下我不要了我換一個”“我選的時候會直接拿到柜臺問多錢,貴就放回去了”“上次無知拿了鐘薛高,到了結賬的地方,果斷又放回去,沒有一絲猶豫”……
中國人最講究面子,但在這屆年輕人的消費面前,當下這條“鐵律”竟開始有些失靈。
到底是怎么回事?原因恐怕就出在這屆年輕人自身上,堪稱互聯網原住民的他們一進入消費主場,就有豐富的電商平臺可選,在購物“貨比三家”面前,他們有著天然便利。
于是在他們的購物BGM里,大到買一臺家電,小到買一把牙刷,都要上不同的電商平臺深度對比:天貓種類多、京東送貨快、唯品會常常有折扣……無論是質量還是服務通通過關后,才會認真按下下單鍵。如此這般,年輕人怎會不知“面子、里子”誰更重要?
時間也是一味理念的“催熟劑”,當下活躍在消費舞臺上,拿起上一代人的接力棒的95后、00后們已經成年,他們的消費觀也在時間洗禮里正逐漸走向成熟。然而,在一個成熟的消費者面前,“消費刺客”們高昂的價格首先就是一大忌,把錢花在刀刃上才是他們真正會做的事。
也正是這個原因,放回雪糕刺客們后,年輕人們開始對性價比偏愛有加。
6月份,上海解封,往日里門庭若市的奢侈品店依舊冷寂,年輕人忘掉奢侈品,卻轉頭涌進了開市客,這一主打性價比會員折扣店一開店就被擠爆。熱鬧境況被上海網友形容:“上海解封,一半人去上班,一半人去了開市客。”
特賣電商唯品會在當下也成為了年輕人的聚集地。這個月暑期數碼經濟爆棚,唯品會無數性價比數碼商品就受到了年輕人熱捧,前兩天“3C數碼超品日”,就引得大量大年輕人涌入,活動當天95后的手機訂單較平日增長10倍。小米高端影像款12S、游戲體驗突出的榮耀70、VIVO IQOO 10這些性價比好物,在唯品會折扣的加持下,統統受到年輕人熱捧。
這些數據現象,無一不說明消費主義那一套,95后、00后年輕人已經看清。這也給商家一個提醒,要想拿下年輕人的荷包,贏得他們的歡心,腳踏實地,回歸價值才是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