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題“500余人日本炒房數億投資款或打水漂”日前登上互聯網熱搜。
在國內多家知名中介機構的介紹下,北京、上海等地500余名中國投資者購買日本豐臣商事株式會社(簡稱“豐臣公司”)的房地產項目,但隨后發現當初承諾的投資收益無法兌現,產權無法過戶,而豐臣公司稱其自身陷入困境,資金鏈出現危機,中國投資者的數億投資款或打水漂。近年來,中國人赴日購置房產成為一種投資方式,然而“踩雷”“掉坑”等事件時有發生,暴露出一系列法律問題。
在豐臣公司的包裝下,此次爆雷項目看起來十分“美好”。豐臣公司承諾:交房前即可向購房者支付一定收益;交房后可代為出租運營,購房者還可以獲得相應的租金收益。值得注意的是,豐臣公司從一開始就在合同中設置一些陷阱,比如中日雙語的實際翻譯并不相符,存在誤導傾向,出現爭議也必須訴諸日本國內法院。此外,豐臣公司還利用中國投資者疫情期間不便赴日實地考察的漏洞,過度美化房產項目。
實際上,為了吸引中國買家,大阪某中國人成立的不動產公司去年在接受日本《產經新聞》采訪時就大膽透露,“賣掉上海的一套公寓,就能在大阪買下一棟樓”。今年5月,日本《周刊現代》網站又發布題為“中國富裕層開始搶購京都不動產”的文章。這些文章都好像是一種無形的宣傳,讓部分中國投資者擔心買晚了就是買賠了,形成一種“搶購”心理。
熟悉中日房地產交易的日本華僑不動產協會會長野村昌弘在接受《環球時報》采訪時表示,對于中國投資者來說,最直接的購房動力莫過于日元貶值帶來的投資附加值,再加上疫情下不方便赴日看房,所以很多人就選擇網上看房等便利手段,導致后續容易踩雷。
北京盈科(上海)律師事務所資深律師彭濤常年負責中日投資相關法律服務,他告訴《環球時報》記者,海外房產中介大致可以分為“提供信息”和“深度參與”兩類:“提供信息”是指為中國買家和國外開發商牽線搭橋,按比例收取一定費用。而提供房地產咨詢的信息當中,是否包括境外房產,在我國法律上沒有明文規定。
“深度參與”是指更深層次參與到房地產交易當中,其中不乏“一瞬間轉手”的情況。在彭濤經手的案件中,很多此類糾紛。有的國內中介與海外中介、開發商相勾連,先以低價買入房產,再加價賣給中國投資者,投資者雖然自己感覺“劃算”,但實際上花大價錢買了與價值不符的房產。
彭濤認為,在交易過程中產生的最大問題在于外匯,因我國現行外匯管制,海外房產購房款難以通過正規路徑出境。有部分海外中介會對此提供“幫助”,比如通過介紹“私下換匯”的渠道、甚至虛構交易等方式,這些無疑違反我國的外匯管理規定。由于這些本身就是非法渠道,在證明支付房款等方面舉證會面臨重重困難。哪怕投資者最后成為受害者,追查起來也可能接受相應的行政處罰,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彭濤對《環球時報》記者說,日本本身經歷了房地產的泡沫破碎,人口減少趨勢非常明顯。除了東京、大阪等城市某些特定地段有上漲空間之外,大部分房產的價格不漲反跌。而且中介往往只向消費者宣傳所謂的“高收益”,但并不會告知作為業主,還必須面臨房地產稅、管理費等各項費用支出,實際收益遠不及預期。
常年從事中日投資業務的日本VERYBEST律師事務所中國合伙人翁道逵接受《環球時報》采訪時表示,如果500余人日本炒房爆雷報道屬實,建議中國投資者找國內中介機構維權。一是因為海外維權比較難,二是據報道顯示,本次中國投資者購房款是打給私人賬戶,較難證明投資者跟日本房產公司間存在買賣合同關系。
環球時報記者 邢曉婧 環球時報駐日本特約記者 蔣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