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信通院發布《中國數字經濟發展報告(2022年)》(下稱《報告》)。
《報告》指出,數字經濟作為國民經濟“穩定器”“加速器”作用更加凸顯,數字產業化基礎實力持續鞏固,產業數字化發展進入加速軌道。
《報告》指出,2021年,我國數字經濟規模達到45.5萬億元,同比名義增長16.2%,高于GDP名義增速3.4個百分點,占GDP比重達到39.8%。
我國數字經濟發展取得新的突破,《報告》顯示,2021年,我國數字產業化規模為8.35萬億元,同比名義增長11.9%,占GDP比重為7.3%。其中,ICT服務部分在數字產業化的主導地位更加鞏固。產業數字化規模達到37.18萬億元,同比名義增長17.2%,占GDP比重為32.5%,工業互聯網成為制造業數字化轉型核心方法論。
《報告》指出,我國數字化治理正處在用數字技術治理到對數字技術治理,再到構建數字經濟治理體系的變革中。數字政府建設加速,新型智慧城市建設穩步推進。
數據價值挖掘的探索更加深入,《報告》顯示,繼續數據采集、標注、分析、存儲等全生命周期價值管理鏈的數據資源化進程不斷深化。數據確權在頂層設計中有序推進,數據定價、交易流通重啟探索。
《報告》表示,加強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有針對性地開展高端芯片、操作系統、人工智能等關鍵核心技術研發,注重原始創新和生態培育。并面向制造、礦山、能源、交通、物流、醫療等重點行業,全面制定數字化轉型路線圖,形成一批可復制、可推廣的行業數字化轉型系統解決方案。
數字經濟成為穩增長強大力量
《報告》指出,2021年,我國數字經濟發展取得新的突破,數字經濟規模達到45.5萬億元,較“十三五”初期擴張了1倍多,同比名義增長16.2%,高于GDP名義增速3.4個百分點,占GDP比重達到39.8%,較“十三五”初期提升了9.6個百分點。疫情成為數字經濟發展的“試金石”,數字經濟作為宏觀經濟“穩定器”作用愈發凸顯。
《報告》顯示,2021年,我國數字產業化規模為8.35萬億元,同比名義增長11.9%,占數字經濟比重為18.3%,占GDP比重為7.3%。從結構上看,ICT服務部分在數字產業化增加值中占主要地位,軟件產業和互聯網行業在其中的占比持續小幅提升,電信業、電子信息制造業占比小幅回落。
電信業保持穩中向好運行態勢,2021年,電信業務收入穩步提升,電信業務收入累計完成1.47萬億元,同比增長8.0%,增速同比提高4.1個百分點。全國規模以上電子信息制造業增加值比上年增長15.7%,增速創十年新高。2021年,全國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規模以上企業超4萬家,累計完成軟件業務收入9.5萬億元。
申港證券研報指出,研發設計類工業軟件可以視為整個制造業的咽喉,是產品設計、生產及制造周期的始點,具有最高的技術壁壘。當前,國產研發設計類軟件小而弱,國產替代空間大。
隨著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產業數字化對數字經濟增長的主引擎作用更加凸顯?!秷蟾妗凤@示,2021年,我國產業數字化規模達到37.18萬億元,同比名義增長17.2%,占數字經濟比重為81.7%,占GDP比重為32.5%,產業數字化轉型持續想縱深加速發展。
工業互聯網成為數字化轉型的核心方法論,通過實施工業互聯網創新發展工程,我國已培育較大型工業互聯網平臺超150家,平臺服務的工業企業超160萬家,在原材料、消費品等31個工業重點門類廣泛部署,覆蓋41個國民經濟大類。應用水平不斷提高,與5G、大數據、人工智能等融合創新更趨活躍,全國開展網絡化協同和服務型制造的企業比例分別達到38.8%和29.6%。
服務業數字化轉型領先發展,《報告》顯示,網絡零售持續快速發展,2021年全國網上零售額達13.1萬億元,同比增長14.1%,其中,實物商品網上零售額達10.8萬億元,同比增長12.0%,占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比重為24.5%,對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的貢獻率為23.6%。社交電商形成普遍高效應用,重點監測電商平臺累計直播場次數量超2400萬場,累計觀看超1200億人次,直播商品數量超5000萬個,活躍主播數超55萬人。
數據價值化培訓穩增長的新興力量,《報告》指出,當前,基于數據采集、標注、分析、存儲等全生命周期價值管理的數據資源化進程不斷深化。數據標注階段,現有數據標注業務主要集中在智能駕駛、醫療衛生、金融服務、新零售等領域,標注產業圍繞北京、長三角、成渝地區向外擴散,形成三大產業群,并產生擴散效應,為中小城鎮和農村提供了大量就業機會。
此外,數據確權重要性在頂層規劃中充分凸顯,2021年3月,中央財經委員會第九次會議指出,加強數據產權制度建設,2022年1月,《“十四五”數字經濟發展規劃》提出,到2025年數據確權要有序開展。
數據信貸融資成為破解中小企業融資難題關鍵,作為企業經營狀況的有效證明,數據資產成為為企業發展及時輸入金融血液的新式敲門磚。去年9月,浙江省上線“浙江省知識產權區塊鏈公共存證平臺”,利用大數據、區塊鏈等技術手段,將數據有效轉變成可量化的數字資產,有效整合企業數據資源和銀行金融服務資源。
六大舉措助力我國數字經濟做大做強
《報告》指出,當前,國家級各地“十四五”數字經濟發展規劃加速落地,數字經濟成為國民經濟增長重要支撐。下一步,圍繞技術、產業、應用、市場等六大領域重點發力,通過強化技術引領、推動產業融合、完善數字治理、挖掘數據價值,構筑數字經濟發展新優勢。
《報告》表示,在強技術方面,要提高數字技術基礎研發能力,加強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有針對性地開展高端芯片、操作系統、人工智能等關鍵核心技術研發,注重原始創新和生態培育。圍繞區塊鏈、人工智能、量子通信、神經芯片等前沿技術創新,建設省級前沿技術研究院和國家重點實驗室,推進科研院所、高校、企業科研力量優化配置和資源共享。
強產業方面,要推動向產業鏈中高端邁進。補齊產業基礎能力短板,聚焦集成電路、基礎軟件、重大裝備等重點領域,加快補齊產業鏈條上基礎零部件、關鍵基礎材料、先進基礎工藝、產業技術基礎等短板,打造自主可靠的數字產業鏈供應鏈。引導上下游企業加強供應鏈數字化管理和一體化協同,推動企業健全供應鏈安全管理體系。同時,提升產業園區產業聚集水平,以產業園區為載體,面向資源共享、協同制造等重點環節,開發數字化解決方案,培育一批園區數字化轉型標桿。
深化制造業數字化轉型升級,《報告》表示,面向制造、礦山、能源、交通、物流、醫療等重點行業,全面制定數字化轉型路線圖,形成一批可復制、可推廣的行業數字化轉型系統解決方案。培育面向特定行業的數字化管理、平臺化設計、智能化生產、個性化定制、網絡化協同、服務化延伸等新模式,發展零工經濟、平臺經濟等新業態,培育制造業新的增長極。圍繞制造業數字化轉型需求,鼓勵大企業、領軍企業搭建數字化平臺,面向中小企業開放銷售數據資源、共享能力,將中小企業納入大企業創新體系和供應體系,帶動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
強治理,全面提升數字經濟智力水平。《報告》表示,推動規范平臺、數據、算法等制度規則陸續出臺或落地,劃清市場行為的違法邊界,針對新業態特點,發揮好行業公約、標準規范等對法律法規體系的有效補充作用。推動數字平臺反壟斷監管常態化發展,將企業的“二選一”、大數據殺熟、屏蔽封殺等濫用行為納入常態化監管,推動行業規范有序健康發展。同時,強化數字技術在治理中的應用,利用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區塊鏈等數字技術提升治理能效,用好工信大數據平臺,降本增效。
對于數字平臺治理,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數字經濟研究院高級研究員金天對記者表示,平臺經濟領域具有突出的技術密集、數據密集和資本密集特征,資本參與有助于激發網絡協同效應,通過做大規模、提高效率,更好地服務實體經濟和改善社會民生。引導資本興利除弊可從以下方面著手:一是要因勢利導、疏堵結合,鼓勵資本在助力經濟高質量發展、突破核心技術、提高中國企業國際競爭力、推進共同富裕等方面有更多主動作為;二是明確邊界、穩定預期,為資本設置紅綠燈,將禁止和限制準入的行業領域列入負面清單,對上市融資等問題作出明確規定。
強要素方面,要探索培育構建數據要素市場。建設國家數據統一共享開放平臺,推動企業加強數據采集、標注、清洗、存儲、傳輸、應用等全生命周期價值管理。培育數據要素市場,加快構建數據要素市場規則,培育規范的數據交易平臺和市場主體,建立數據資本資產定價機制,推動數據資源交易流通。強化數據安全治理,嚴厲打擊數據黑市交易,營造安全有序的市場環境。
對于數據安全,華安證券研報指出,日前網信辦發布的《數據出境安全評估辦法》,擴大了“數據出境”的審查范圍,其審查對象可包括我國境外上市企業和其他出海企業、來華外企以及外資投資的境內企業。根據Choice數據,目前海外中概股超300家,總市值超1.7萬億元;其中能源、金融、通訊以及醫療等網安傳統下游行業占比超50%,總市值超0.5萬億元。此外,目前超160家國內上市企業的實控人為境外機構或個人,總市值超2.7萬億。在強合規審查之下,未來數據安全賽道的下游市場空間巨大。
強市場方面,《報告》還指出,要構建數字經濟現代化市場體系,建立公平開放的市場準入制度,制定和實施產業準入負面清單制度,加強平臺經濟、共享經濟等新業態領域反壟斷和反不正當競爭規則,完善數據安全保護管理和個人信息保護法律制度,建立行業企業網絡安全分類分級管理制度。推進數字經濟市場要素高效配置,合理引導投資流向,加強資本對數字技術研發、新型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力度。
責編:楊喻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