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勤峰 彭揚
“5年來,入市賬戶從起初的200多個增加到如今的3500多個,日均交易量從幾十億元擴大到如今300多億元。”在“債券通”開通5周年之際,德意志銀行環球市場部中國區總經理施稼晨對中國證券報記者說,這是中國擴大金融開放的縮影和見證。
2017年7月,“債券通”開通,“北向通”先行上線,開啟全球投資者“一點接入”中國債券市場新階段。5年來,“債券通”不負期待,既是中國金融開放穩步擴大的必然,也是市場機制持續優化使然。
最近,債券市場一系列開放新舉措陸續推出,持續釋放深化開放發展的信號。業界認為,中國資產、中國債券所具備的長期吸引力沒有改變,深化開放、改善服務、提高效率的積極作為將進一步增強中國市場對全球投資者的吸引力。
展現“中國速度”
“這5年里有2年多處于疫情之中,債券通仍呈現出如此發展勢頭,這是‘中國速度’的又一展現。”施稼晨說。
2017年7月3日,內地與香港債券市場互聯互通合作(簡稱“債券通”)正式開通。德意志銀行、匯豐銀行、渣打中國等多家外資銀行作為首批“債券通”報價機構,于當日紛紛完成各自的首筆“債券通”交易。
5年來,“債券通”不負期待。
上線首日,“北向通”共達成交易70億元;2017年末,通過“北向通”入市的境外機構賬戶數為247個。最新運行報告顯示,2022年5月,“北向通”下達成現券交易6750億元,日均成交355億元;5月末,入市的賬戶數已達3513個,覆蓋全球36個國家和地區,包括了全球前100家資產管理公司中的78家。
業界人士普遍感受到發展之“快”。匯豐銀行(中國)有限公司副行長張勁秋說,開通5年來,境外投資者通過“債券通”入市的熱情高漲,無論是入市機構數量還是日均成交規模,均實現了飛躍式增長。
2017年末境外機構持債余額突破1萬億元;上線兩年之際,在2019年7月末,又一舉超過2萬億元。2022年初,境外機構持債余額最高超過4萬億元。數據顯示,“北向通”上線前,中國債券市場余額約69萬億元,居全球第三;目前,約139萬億元,穩居全球第二。
5年來一系列數據表明,“債券通”作為重要橋梁的作用愈發凸顯。“截至2022年5月末,境外機構投資中國債券規模為3.74萬億元,較‘債券通’開通前增加了2.81萬億元。”央行副行長潘功勝在日前發表的署名文章中寫道。
“搭橋鋪路”順應外資“東流”
2017年,正處于全球投資者大舉增配中國資產的前夜。業界人士認為,“債券通”的開通既是水到渠成,又應時應勢,適時起到了引水導流的作用。
一方面,中國經濟金融發展成效顯著,人民幣資產吸引力不斷上升,國際投資者投資需求明顯增強;另一方面,中國金融市場開放穩步推進,體制機制改革持續深化,國際投資者參與更加便利。
“開戶流程更加簡化,審批周期大大縮短。”景順投資董事總經理、亞太區固定收益主管黃嘉誠說,相比原有的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或人民幣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統稱為“QFII/RQFII”)模式和直接投資模式,“便利”是“債券通”模式的一大突出優勢。
從其它國家債券市場對外開放的經驗看,境外投資者既可采取逐家到境內開戶模式入市,也可通過基礎設施連通的模式投資于該國債券市場。在后一種模式下,境外投資者可便捷地“一點接入”全球債券市場,是國際主流做法。“債券通”就屬于后一種模式。
自上線以來,“債券通”在入市、交易、結算等各環節不斷完善機制,先后推出交易分倉功能、券款對付結算方式、新債信息通、一攬子交易功能、新債易(ePrime)境外債券發行系統、國際付費模式等,并進一步完善稅收政策、延長交易時間、豐富第三方交易平臺,持續鞏固其入市便捷、交易便利、資金效率高等優勢。
彭博亞太區總裁李冰說,“債券通”從設計和推出伊始,就與彭博等境外電子交易平臺合作,簡化交易流程、提高效率、優化合規報告等,受到投資者青睞。
“如果不是持續優化機制、提升便利度,‘債券通’可能難以在較短時間達到目前的交易量和活躍度。”施稼晨說,一項項具體舉措,在針對性解決問題的同時,也展現了注重效率和堅持開放的態度,這正是吸引國際投資者進入中國市場的關鍵。
其他入市渠道也在不斷提升便利度、增強服務性。2019年10月,人民銀行、外匯局發文允許同一境外主體QFII/RQFII和直接入市渠道下的債券進行非交易過戶,資金賬戶間可直接劃轉,同一境外主體通過上述渠道入市只需備案一次。2020年9月,直接投資模式下直接交易服務開始試運行。通過該服務,境外投資者可直接向境內做市機構發送報價請求并達成現券交易。此前,境外投資者在直接投資模式下買賣境內債券,需委托具有國際結算能力的結算代理人進行交易操作。
張勁秋說,各項開放措施進一步完善了市場基礎設施,提升了流動性,大大增強了國際投資者參與中國債券市場的信心。
改革不停頓
改革不停頓,開放不止步。在采訪過程中,記者感受到,國際投資者對中國市場下一步開放發展充滿信心,對于進一步便利入市交易、拓展投資范圍、延長交易時間、豐富風險管理手段等滿懷期待。而就在近期,進一步優化境外機構投資環境的系列舉措陸續推出,積極響應市場合理訴求,持續釋放以開放促改革促發展的強烈信號。
目前,境外機構在境內債券市場上持有量占比約3%。多位受訪人士稱,這一比例仍較低,未來還有較大提升潛力。張勁秋分析,從長期看,包括不斷推出的開放措施、穩定安全的投資環境、持續改善的流動性以及與國際主要市場較低的相關性等積極因素并未改變,將繼續吸引境外投資者配置人民幣債券。黃嘉誠補充說,人民幣債券與其他主要債券的相關性較低,具備獨特投資價值。值得一提的是,近一段時間海外債券市場波動較大,而中國債券市場運行平穩,經受住了“壓力測試”,繼續展現出較強的穩定性和獨立性。
部分業內人士指出,目前境外投資者參與主要集中在銀行間債券市場、利率產品及二級市場層面,對交易所債券市場、公司信用類債券、債券一級市場的參與程度還不高。
今年5月,人民銀行、證監會和外匯局聯合發布公告,進一步便利境外投資者,允許獲準進入銀行間債券市場的境外機構直接或通過互聯互通投資交易所債券市場。該公告自6月30日起實施。實施首日,中金公司即宣布與中國銀行澳門分行在上海證券交易所達成一筆債券交易。
“未來將有更多境外投資者參與中國交易所債券市場。考慮到交易所市場上信用債占比較高,此舉有望提升外資對中國信用債的參與度。”黃嘉誠認為,進一步完善外資參與信用債投資的配套制度,或是未來中國債券市場深化開放的方向之一。此外,另一方向可能是提升債券一級市場的外資參與度。
為提升一級市場服務,中國外匯交易中心和債券通公司日前宣布,于7月4日起,合作推出銀行間市場債券跨境認購業務。通過相關系統互聯,該業務實現了債券跨境承分銷業務的全流程線上化電子化,將支持境外投資人便捷參與境內銀行間債券市場發行。
接受采訪時,施稼晨、李冰還提到境外投資者對進一步延長交易時間、豐富風險管理手段的需求。在這些方面,外匯交易中心已宣布,擬進一步延長銀行間外匯市場交易時間。潘功勝在署名文章中則透露,人民銀行與香港監管部門正在推進利率衍生品市場進一步對外開放的舉措,為境外機構投資者提供有效的利率風險對沖工具。
“在監管機構推動下,中國債券市場運行機制在不斷完善,對境外投資者的開放度和便利度在不斷提升。我們相信,這將更好滿足全球投資者配置人民幣資產、分享中國經濟發展紅利的需求,吸引更多投資者參與。”張勁秋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