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兩家股份制商業銀行信用卡中心分別收到監管部門的罰單,主要緣由均是信用卡催收嚴重不審慎。盡管監管部門沒有就此事透露更多細節,但是“嚴重不審慎”這一措辭已經暴露出部分商業銀行在信用卡催收管理上存在短板,應引起高度關注。
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銀行業監督管理法》第四十六條規定,銀行業金融機構出現嚴重違反審慎經營規則等情形的,由國務院銀行業監督管理機構責令改正,并處20萬元以上50萬元以下罰款。每家銀行被罰80萬元,顯然已超過罰款上限,想必銀行在信用卡催收方面問題不小。監管部門向違規銀行亮紅牌的同時,釋放出一個信號,那就是催收不當必被罰。
所謂信用卡催收行為,是指當持卡人違反了信用卡相關合同或服務協議,逾期未償還信用卡的本金、利息等債務時,為督促債務人履行合約所開展的有關提醒、催告行為。信用卡催收本身并沒有問題,銀行通過合理合法的催收,既能減少資產損失,又能通過對逾期持卡人資料、行為分析,為后續信用卡目標客群篩選提供參考依據,是降低信貸風險的有效之舉。反過來看,假如金融消費者按時把欠款歸還銀行,就不會發生催收行為。
在實際生活中,總有少數持卡人只顧享受信用卡透支便利,卻不愿承擔誠實守信之責,惡意欠款不還。欠債還錢受到法律支持,按照信用卡使用規則,若長期不還欠款會生成滯納金和利息,嚴重者將構成惡意騙貸甚至面臨牢獄之災。因此,銀行向少數欠賬不還者解釋清楚逾期的后果是有必要的,在合理合法范圍內進行債務催收也是可行的。
但是,近年來,因為信用卡催收行為不當引發不少亂象,金融消費者對此廣為詬病。比如,在不該催收的時間,反復致電催收,對債務人的家人、朋友等進行催收等。還有個別銀行把催收事項委托給第三方,催收人為盡快拿到傭金,不惜通過不適宜的言辭與債務人進行溝通。如此種種催收不當行為,滋生了“代理維權”“修復征信”等黑產,加重了金融消費者的精神和心理負擔。
信用卡催收亂象頻發,說到底與部分銀行機構不作為、亂作為有關。當前,部分銀行已經吃了罰單,更要靜下心來查找原因,盡快理順信用卡管理與催收的關系。一方面,在信用卡發放管理上避免過度借貸營銷,要加強消費者授信能力、還款能力等方面的綜合評估,從源頭上降低發卡風險;另一方面,在催收前應采取適當方式提醒債務人,督促債務人履行債務清償責任。對于催收外包業務更要審慎實施,從質檢、監督、問責等方面督促其合規催收。
對監管部門而言,既要保護好金融消費者的合法權益,又要保護好金融機構的合法權益,這需要完善的監管制度來支撐。近期,銀保監會就《銀行保險機構消費者權益保護管理辦法》公開征求意見,從規范營銷催收行為、第三方合作機構管理等方面為市場各方立起了規矩。從監督管理角度看,明確對同類業務、同類主體統一標準、統一裁量,有利于打擊侵害消費者權益的亂象和行為。
記者:王寶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