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消費帶來新營銷。如今,依靠探店視頻來為商家引流,已然成為不少短視頻平臺的常規操作。而探店達人們一邊進行現場拍攝,一邊不忘給商家帶貨,不僅給商家帶來營業額,自己也是賺得盆滿缽滿。
有媒體曾報道,一些粉絲量較高的探店達人在紅利風口期,月入百萬不是夢,那些月入幾十萬的甚至都不值一提。
于是,當夢想照進現實時,中間商割韭菜、有償探店的虛假宣傳、達人培訓亂象等問題便紛至沓來......
大體上,如今的探店達人,可以分為圖文派和視頻派。
先說說圖文派。這類探店博主,通常會拍攝精美的圖片在一些平臺(小某書、某點評)上進行發表。通常對博主的拍攝水平、修圖功力以及文案的共情力要求較高。法治網研究院搜索發現,網上隨處可見圖文探店達人的兼職招聘信息。
當然,隨著抖音、快手等短視頻平臺的火爆,如今人們觀看更多的還是視頻派的“有償探店”。
對于這個行業,曾有媒體曾報道,一個僅二十多號人的探店團隊,卻能接下百十來家商家的營銷套餐,套餐價每月2萬起步。甚至圈內流傳著,只要30個探店博主,就足以在氣勢上打造出下一個文和友。
月入百萬的探店號運營者,對每件賣出去的商品抽取傭金,而傭金比例至少5%,多則20%。
于是,在這場一擁而上的流量游戲中,“低價團購+達人引流+商家接單”的變現模式漸漸浮出水面。隨之,一些培訓機構也聞風出動。
據了解,目前抖音上擁有團購帶貨權限的達人數量已經接近200萬,而大量“探店達人培訓”的廣告仍充斥著全網。
這些達人孵化課程,大多標榜著“包教包會”“零門檻,高回報”。培訓課程價格從95元、299元到899元、2998元甚至19800元不等。此外,還有報道稱,部分導師以“拉人頭拿提成”為由吸引“小白”,稱加入團隊后也可以開展招募工作,“對方交2888元費用,你就能拿到888元提成”。但其中究竟有多少人真的順利結業并快速變現,實際并不可考。
市場上的達人多了,亂象自然也就不可避免。比如,一些達人打著探店名義,吃霸王餐的事件頻頻發生。
法治網研究院梳理發現,去年11月,河北唐山一男子點了49.8元的團購餐到店消費,吃完后聲稱自己是來探店,幫店家做宣傳,要免單。餐廳老板一開始有些蒙圈,但冷靜后反應過來,自己并沒有邀請他來探店,而且對方抖音號只有2000多粉絲,傳播能力堪憂,就要求把賬結了。為這49.8元的飯錢僵持許久,該男子才非常不情愿地買了單。
還有達人以自身大眾點評V7、V8等級的影響力要挾商家,要么不收費,要么就寫差評。
凡此種種,亂象橫生。于是,有媒體給這些所謂的探店達人取了一個名字——新型“網絡乞丐”。
而相比于吃一頓霸王餐,虛假宣傳更是消費者心中的痛。
當探店成為一種商業化手段,所謂的達人為了賺錢便會游走在灰色地帶。比如,有些達人在視頻錄制時是鮑魚龍蝦,而消費者實際收到的卻是臭魚爛蝦,還有一些商品明顯缺斤少兩,完全不是視頻中介紹的價美量足。
在此方面,法治網研究院在黑貓投訴中就搜索到大量對視頻團購的投訴案例。
更有甚者,一些達人為了省事兒,更是采取“云探店”的方式,直接采用商家提供、網上搜索的素材等,進行一番剪輯、包裝后,就呈現在消費者面前,以此來賺取傭金。這種“假探店”同樣讓消費者們深受其害。
據抖音《生活服務創作者違規管理規則》顯示,發布缺乏實際到店真實體驗的“云探店”內容,屬于虛假宣傳,將視違規程度處以警告、下架視頻、賬號降級等處罰。如果探店視頻內容重復度達到40%,內容類似的一批視頻都會被限流,賬號權重也會受影響。
法治網研究院認為,互聯網浪潮下,探店原本可以成為商家與消費者之間進行近距離接觸的良好渠道,不僅可以展現商品,達人們也可以實時將消費者的意見反饋給商家。然而,一些偏離誠實信用原則的不當牟利行為顯然背離了探店的初衷,更破壞了市場公平競爭的環境。希望在相關監管部門、平臺方和社會各界的共同努力下,探店行業能夠盡快得以規范,消費者能夠放心消費。
選題策劃/法治網研究院
文/李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