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6月29日電 題:解決收入分配不平等問題,這些國內外頂級學者這樣說
中新財經記者 龐無忌
收入分配不平等問題是一個全球性的挑戰。良好的公共政策,有利于在全球范圍內解決不平等問題,也能讓更廣泛的民眾享受經濟的包容性增長。如何才能實現科學的政策設計和創新?如何把對科學規律的認知,納入到政策考量中?
多位行為經濟學領域的國內外頂尖學者28日晚間在光華思想力2022夏季論壇第二場上聚焦“共同富裕政策試驗與行為助推”,探索全球經濟政策創新與包容性增長方案。
芝加哥大學經濟學教授約翰·李斯特(John List)結合自己的新書《電壓效應》,談及在政策領域如何讓好的想法規模化。李斯特根據自己的研究以及相關案例,提出了判斷是否可以規模化的五個重要指標:第一,是否存在誤會,或許初期成功中發現的可能規律只是偶然現象,并非真正意義上的規律?第二,最初的受眾是否代表了更多的人?第三,最初的成功來自于“廚師”(專業人才),還是“食材”(想法本身的組成部分)?第四是想法和創意是否有溢出效應?第五,規模化后,是否在供應側或成本側能塑造優勢。通過制定科學的操作手冊,能使行為經濟學推動政府做更好的決策。
西北大學凱洛格商學院教授、扶貧創新行動奠基人迪恩·卡爾蘭(Dean Karlan)表示,解決貧困問題,意味著要同時面對很多問題,但這并不意味著必須同時解決所有的問題。我們需要找到合適的方法去平衡,要通過教育使個體或家庭學會如何利用資源并最大化它們的價值,提高他們的“能力”。“能力”是可改變的,有一些項目可以幫助人們提升“能力”,幫助他們更好、更有效與更高效地利用資源。“能力”提升在整個扶貧領域都可以進行,此外,“能力”提升與其他經濟性項目的效果或是互補的,可能收獲更強的整體效果。當前人工智能可以為降低成本提供莫大的幫助,但讓人工智能設計項目、為家庭定制項目,可能還要很長一段時間,因為人際互動的某些部分很難去真正地復制和識別。
哈佛商學院教授肖恩·科爾(Shawn Cole)分享了如何通過手機提供農業服務來助推農戶行為改變,以提高農業決策水平和提高農業收成的探索。他在實證研究中發現:為農民提供低成本的農業信息推送和農業問答服務可有效增加農業產量;為農民提供易于理解和個性化施肥建議能夠改變農民的肥料使用行為。此外,他還建議利用衛星測量技術來科學評估助推措施的效果。
哈佛肯尼迪商學院助理教授白潔表示,近年來電子商務蓬勃發展,各國政府也出臺了許多促進電子商務發展的舉措,但同時也出現了市場擁堵、信息摩擦、消費者難以預估產品質量等問題。白潔及其合作者通過研究發現,如果不顧企業質量水平,對大量中小企業進行全面培訓和準入補貼,該政策實際上會加劇市場擁堵,進而放慢優質賣家的發展速度。為此,她建議,出臺更加有效的政策來促進電商市場聚集更多高質量賣家,尤其是要幫助他們減少進入市場最初階段的摩擦,可有效促進電商市場發展。
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沈俏蔚教授認為,發放小額消費券確實能夠有效地拉動新增消費,且消費券的使用對后一期消費沒有顯著負影響。她和合作者通過實證研究發現,1元政府補貼能夠拉動3.5元新增消費,且對受疫情影響較重的餐飲和食品板塊幫助很大,而“心理賬戶”和“損失厭惡”能解釋消費券的這種拉動效果。此外,還發現那些限制少、券類比較簡單、面額適度、時效較短的消費券能夠更好地帶動新增消費。為此,她建議:第一,良好的政策設計可以結合消費者行為和心理因素;第二,可以通過實驗方法和數據分析不斷優化政策設計。(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