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北京6月22日電 題:讓知識站著把錢掙了
作者 李石磊
“我喜歡賣書,我在販賣人間理想。”
新晉網紅董宇輝的知識式帶貨,宛若直播電商領域里的一股清流。
這里有蘇軾、尼采、莎士比亞和老莊,有穿過峽谷的風、北極的光,還有文青的矯情、人文的溫度。
3天漲粉500萬,七天銷售額突破7800萬元,證明了市場的認可。
新鮮、有趣,無淺薄的玩梗,粗陋的濾鏡,卻有內涵的才智,淵博的知識。
每一個直播帶貨的場景,不僅僅完成的是商品交易,也構成了廣義上的文化空間。
直播電商的高速增長離不開下沉市場。但一味迎合市場口味的主播文化、帶貨文化,卻漸漸以亞文化的形式影響了社會。
僅有下沉得不到提升的市場,往往面臨劣化與內卷的未來。
董宇輝直播帶貨的突然爆紅,說明市場升級的需求已出現。
或者,我們把視野放大一點,人們是不是已經開始厭煩了,充斥手機屏幕和文化空間的反智的、粗鄙的、庸淺的套路和表演?
吟詩作賦,雙語無縫切換,幽默與雞湯齊飛,再搭上大米牛排玉米棒子,董宇輝的農產品帶貨,直播出了文史哲沙龍的味道。
在消費主義的陷阱和享樂主義盛行的時候,知識才更具值得彰顯的價值。
自稱是一個農民的孩子,新東方失業講師董宇輝,如同在直播中的自述一樣,靠堅韌與努力,贏得了人生的第一個下半場。
一片好評和贊揚聲中,也出現了一些不安的現象與質疑的聲音。有消費者反映,在董宇輝的“東方甄選”直播間的玉米6元一根是不是太貴?還有消費者貼出了買回家發霉的桃子照片。
要求代表著公眾期望,質疑給出了提升的空間,恰當地回應社會的期許,拿質量和服務說話才是行穩致遠的不二法門。
從新鮮感的爆紅到穩固的商業模式,要完成的工作還有很多。我們希望,董宇輝能保持知識的更新和穩定的輸出;更多文化型的主播進入直播帶貨的下沉市場;以知識的名義點亮的商業模式能夠健康成長。
我們希望和相信,生活最難的時候,董宇輝和他的同事們都沒被生活擊倒;成名了,更不會在利益與光環下迷失,保持腰桿挺直,用知識痛痛快快把錢掙了。
“這個時代應該是屬于讀書人的時代,因為這是一個知識變得前所未有地容易獲取的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