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多地疫情反復,經濟下行壓力進一步加大。市場普遍關注,宏觀政策要如何進一步發力,為經濟社會正常運行創造良好前提。
5月12日,在國務院新聞辦舉行的“中國這十年”系列主題新聞發布會上,中央財辦分管日常工作的副主任韓文秀表示,首先要加快落實已經確定的政策,力爭在上半年全部落地。還要抓緊謀劃和推出增量政策工具,善于用改革的辦法解決發展中的問題,充分挖掘內需潛力。
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陳雨露也在會上作出明確表態,下一階段,人民銀行還會把穩增長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特別是要積極主動謀劃增量的政策工具。
要實現經濟增長目標,接下來財政貨幣政策如何加碼?增量政策工具會有哪些?
謀劃推出增量政策工具
受4月多地疫情影響,有分析認為,這將對二季度經濟造成嚴重拖累,增速可能明顯放緩。
對此,韓文秀表示,國務院和有關部門也正在緊鑼密鼓、源源不斷地出臺一些細化的政策舉措,積極幫扶受疫情嚴重沖擊的行業、中小微企業和個體工商戶,穩住廣大市場主體。
在謀劃和推出增量政策工具上,韓文秀透露,我國財政政策、貨幣政策和其他政策有足夠的空間和多樣化的工具,我們在應對經濟下行壓力方面有豐富的調控經驗,將會進一步加強相機調控,該出手時就會出手。
陳雨露表示,此前央行通過前瞻性降準,保持流動性的合理充裕。引導貸款市場利率在比較低的水平上進一步下降,來降低市場主體的融資成本,激發融資需求。新出臺多項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比如設立2000億元的科技創新再貸款、400億元的普惠養老專項再貸款,同時對綠色、小微等薄弱環節精準加大支持力度。及時出臺加強金融服務、加大實體經濟支持力度的23條政策措施,全力支持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
數據顯示,截至3月末,央行發放碳減排支持工具資金1386億元、支持煤炭清潔高效利用專項再貸款225億元,支持金融機構發放符合要求的貸款2309億元和225億元。普惠小微貸款余額也繼續增長。
陳雨露強調,下一階段,人民銀行還會把穩增長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快落實已經出臺的政策措施,特別是要積極主動謀劃增量的政策工具,繼續穩定信貸總量,繼續降低融資成本,繼續強化對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的金融支持力度,加大對實體經濟的進一步支持。
上述表態也秉承了4月29日政治局會議定下的基調:“新冠肺炎疫情和烏克蘭危機導致風險挑戰增多,我國經濟發展環境的復雜性、嚴峻性、不確定性上升,穩增長、穩就業、穩物價面臨新的挑戰”;“要抓緊謀劃增量政策工具,加大相機調控力度,把握好目標導向下政策的提前量和冗余度”。
綜合多位專家分析來看,為確保今年經濟社會發展目標順利完成,需要增量政策工具加大對沖力度。預計未來除了總量工具外,還會有更多新型結構性工具接續落地。
東方金誠首席宏觀分析師王青判斷,二季度或將出臺類似2020年的專項再貸款再貼現計劃,更多領域將被納入定向支持范圍。
招商證券研發中心聯席首席宏觀經濟分析師張一平推測,結構性政策工具是今年貨幣政策創新發力的主要方向,通過引入“激勵相容機制”,該工具可向市場定向投放基礎貨幣,并撬動銀行信貸投放。據央行估計,結構性政策工具的使用將帶動貸款投放多增1萬億元,農田水利、能源安全、高校就業等領域可能成為下一步結構性政策工具的創新方向。
結構性政策解決結構性矛盾
目前,我國貨幣政策正面臨匯率、物價、發達經濟體貨幣政策轉向等幾大掣肘。
5月11日,國家統計局發布的數據顯示,4月份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同比上漲2.1%,漲幅明顯擴大,生產者價格指數(PPI)回落至8.0%,仍在高位運行;5月以來,人民幣匯率跌跌不休,12日人民幣對美元即期匯率收盤報6.79,較上一交易日跌626個基點,創下2020年10月以來新低。與此同時,發達經濟體貨幣政策轉向加快,對新興市場的溢出效應也受到了普遍關注。
“傳統的財政、貨幣及信貸方面的寬松刺激政策空間已經很小,疫情暴發的背景下,這些政策的效果也不會很理想,用專業術語來講,就是傳導機制失靈了。”野村證券首席中國經濟學家陸挺近日撰文指出。
2022年第一季度中國貨幣政策執行報告顯示,一季度城鎮新增就業擴大,調查失業率有所上升。全國城鎮新增就業人員285萬人,城鎮調查失業率均值為5.5%,同比提高0.1個百分點。其中,主要就業群體25~59歲人口調查失業率均值為4.9%,本地戶籍人口失業率均值為5.5%,均與上年同期持平。受疫情影響部分群體就業壓力加大,3月外來農業戶籍人口失業率升至5.9%,連續兩個月高于城鎮失業率總體水平。
在陸挺看來,需要加大財政貨幣政策的寬松力度,而且還要突破傳統的思維框架。進入疫情的第三年,很多家庭和中小企業面臨的困難特別大,所以尤其應該突出紓困的重要性,財政、貨幣和信貸政策方面應該盡量向他們傾斜。對于因為疫情而出現還款困難的個人和企業,應該盡量給予寬限甚至直接補助。
5月11日,國常會提出,財政、貨幣政策要以就業優先為導向,退減稅、緩繳社保費、降低融資成本等措施,都著力指向穩市場主體穩崗位穩就業,以保基本民生、穩增長、促消費。要進一步研究運用多種政策工具,調動地方積極性并壓實責任,切實穩崗位穩就業。
中信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明明認為,在穩增長、穩就業、穩物價的政策目標下,貨幣政策總取向仍然是保持寬松的,短期來看,貨幣政策目標也傾向于聚焦支持小微企業和受疫情影響的困難行業、脆弱群體。結構性貨幣政策具有定向性的特征,更適合解決經濟的結構性矛盾。而回顧2020年疫情后的經濟修復階段,貨幣政策也以結構性工具為主。
預計LPR存在下調可能
除了結構性增量政策工具,為了進一步提升銀行向實體經濟讓利的空間,降低融資成本,近段時間以來,多家銀行“組團”下調存款利率。
2022年4月,人民銀行指導利率自律機制建立了存款利率市場化調整機制,自律機制成員銀行參考以10年期國債收益率為代表的債券市場利率和以1年期LPR(貸款市場報價利率)為代表的貸款市場利率,合理調整存款利率水平。
最新調研數據顯示,4月25日-5月1日,全國金融機構新發生存款加權平均利率為2.37%,較前一周下降10BP(基點)。
一季度貨幣政策執行報告指出,工農中建交郵儲等國有銀行和大部分股份制銀行均已于4月下旬下調了其1年期以上期限定期存款和大額存單利率,部分地方法人機構也相應作出下調。
在業內專家看來,近兩年金融市場利率不斷下調,銀行貸款端利率下行,但存款端利率卻基本未動,這導致銀行讓利實體后,息差持續收窄。
光大證券金融業首席分析師王一峰認為,一方面在有效需求不足背景下,企業融資會逐步由高定價銀行向低定價銀行遷徙,競爭壓力需要銀行下調貸款利率。另一方面,優質央企國企獲得的貸款利率水平更低,以LPR減點定價的貸款占比大幅提升,不排除出現了一定程度的資金“跑冒滴漏”,并通過票據貼現和低息貸款資金進行空轉和套利。
光大銀行金融市場部宏觀研究員周茂華表示,通過改革手段穩定銀行負債成本,為銀行進一步降低實體經濟貸款利率拓展了空間。
實際上,供需矛盾下,貸款利率已出現大幅下行。3月份,新發放企業和按揭貸款加權平均利率分別為4.36%、5.49%,較年初分別下降21BP和14BP,降幅明顯高于LPR降幅。
明明分析,存款利率市場化調整機制后,引導銀行負債成本下行,預計將帶動LPR下行,5月份LPR可能下行5BP。
周茂華也稱,散發疫情等因素對我國內需恢復構成拖累,經濟下行壓力較大,需要引導金融機構進一步讓利實體經濟,提振實體融資需求,促進微觀主體活躍,穩定就業,推動內需加快恢復,預計本月LPR存在下調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