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工網-工人日報
【關注4·26世界知識產權日】
原標題:在原單位工作時拍的短視頻,被離職員工用在新公司項目上,由此引發訴訟——(引題)
工作期間拍的短視頻著作權該歸誰(主題)
工人日報-中工網記者 劉旭
閱讀提示
員工在工作期間拍攝作品幫助企業推廣產品、宣傳形象,其短視頻作品是否屬于職務作品?著作權歸誰?對此,企業該如何與員工做出合法有效的約定?律師表示,企業要依法履行協商程序,平衡好企業和員工之間的利益。企業強行占有員工個人作品的行為得不到法律支持,員工不守誠信,造成企業惡性競爭的行為也不會得到法律支持。
“都是我以前拍的未發表、未采用的短視頻,為啥還要賠償呢?”趙曉荷因違反著作權法,去年賠付了原單位沈陽某軟件技術與開發公司3.6萬元。今年4月6日,她新入職的公司得知此事后向她發出通知,稱后續若因此糾紛“給企業形象造成不良影響”,公司有權索賠。
趙曉荷沒想到,短短的一條視頻,竟給自己帶來了這么多麻煩。
近年來,隨著直播、短視頻平臺飛速發展,員工在工作期間,拍攝作品幫助企業推廣產品、宣傳形象的情況越來越多。同時,員工用工作期間所拍短視頻營利被訴侵犯著作權的、企業不合理約定員工所做短視頻歸單位所有且未給予合理對價的,由此引發的糾紛也時有發生。
一段未發表的短視頻引發索賠
趙曉荷與軟件公司最大的爭議是,她上班拍的短視頻是不是職務作品、著作權歸誰?
2019年4月,趙曉荷作為辦公室零食推廣項目的視頻編輯,幫客戶拍攝了A、B、C三款短視頻。幾輪溝通后,B方案被以1.6萬元的價格賣給了客戶。
2020年2月,趙曉荷離職后入職一家新媒體運營公司。次月,她將未被采用的A方案提供給新客戶使用,反響良好。不過,軟件公司收到之前的客戶投訴稱“拿著客戶的錢,竟給對手賣力宣傳”。5月13日,軟件公司將趙曉荷告上法庭。
庭審中,軟件公司委托代理律師陳東良拿出留存的B方案短視頻文件、辦公室零食項目策劃書、獎金支付銀行轉賬電子回單等證據,證明該作品是趙曉荷為完成公司布置的工作任務,利用公司攝錄機、剪輯電腦等物質技術條件所創作的職務作品,著作權應歸公司所有。
當地法院經審理后對該公司索賠請求予以支持,但認為著作權歸趙曉荷所有。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第18條規定,自然人為完成法人或者非法人組織工作任務所創作的作品是職務作品,著作權由作者享有,但法人或者非法人組織有權在其業務范圍內優先使用。作品完成兩年內,未經單位同意,作者不得許可第三人以與單位使用的相同方式使用該作品。該案中作品完成未超過兩年,因此單位可以索賠。
“我一直覺得短視頻沒公開出來只能算是素材。”趙曉荷說,她并非有意侵權,目前正在和現公司溝通如何避免賠償,消除不良影響。
“庭審上,趙曉荷主張短視頻未發表過,因此不應受到著作權法的保護。”陳東良說,實際上,著作權法第3條規定,該法所稱的作品是指文學、藝術和科學領域內具有獨創性并能以一定形式表現的智力成果,包括視聽作品。趙曉荷使用的A方案視頻不是簡單的錄制,而是經過設計和剪輯的作品,具有獨創性,雖未發表,但也應受到著作權法保護。同時,他也表示,如果時間超過兩年,該軟件公司就難以勝訴了。
排除員工主要權利的格式條款無效
員工在單位工作期間創作完成的作品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為完成單位工作任務創作的職務作品,另一類是與工作任務無關的個人作品。
根據著作權法第17條規定,視聽作品中的電影作品、電視劇作品的著作權由制作者享有,這以外的視聽作品的著作權歸屬由當事人約定。沒有約定或者約定不明確的,由制作者享有。
那么,約定好權屬歸單位,是不是就“相安無事”?
2020年8月,上海段和段(沈陽)律師事務所律師孟宇平在為企業開展“法治體檢”時發現,厚厚一沓的勞動合同中,有著這樣的條款:“員工在工作或業余時間利用公司物質技術條件開發研制的軟件、產品、圖稿、書籍和視音頻文件等均屬于職務作品,著作權及其相關收益全部歸公司所有”。
“這種格式條款明顯屬于無效條款。”孟宇平解釋說,民法典第497條規定,提供格式條款一方不合理地限制對方主要權利的,該格式條款無效。上述格式文本中,不合理地約定了員工所創作的所有作品歸單位所有,而單位沒有給予合理對價,這些條款就屬于排除員工主要權利的情形。
“如果員工使用單位物質技術條件做短視頻營利,這種行為明顯違背了誠信原則,用人單位可根據其違反的相關約定如保密協議等,以及造成的后果,提起訴訟。”孟宇平說。
企業和員工都要秉持誠信
孟宇平表示,企業為方便和提高效率,通常會提供制式文本,和員工簽訂格式條款。只要企業能夠證明該條款是單位與員工協商達成一致的意見,勞動報酬中包括了員工可能在工作期間創作的作品對價,且不存在違反法律、行政法規的強制性規定或是違背公序良俗等其他法定情形,權屬約定條款就應當有效。
“企業一定要依法履行協商程序、留好證據,平衡好企業和員工之間的利益。”孟宇平說,企業強行占有員工個人作品的行為得不到法律支持,員工不守誠信、不敬業,造成企業惡性競爭的行為也不會得到法律支持。
針對不同情形,孟宇平建議,如果企業認為員工對完成本單位工作任務已經造成嚴重影響或經提出拒不改正的,可依據勞動合同法第39條解除勞動合同;如果員工的行為帶來企業間不正當競爭,甚至在此過程中,員工披露使用其所掌握的單位商業秘密或存在其他法定情形,有可能構成刑法第219條規定的侵犯商業秘密罪。
遼寧省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所長王磊認為,當前短視頻侵權現象頻現,其著作權權屬問題引發糾紛不斷,解決該問題不僅需要法律規范,還需要行業、短視頻平臺等協同努力。同時,涉及職務作品的情形,創作者和用人單位等相關主體也要做到秉持誠信、依法行事。
責任編輯:宋新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