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想買雙跑步鞋,第一反應是那幾大運動品牌,然后才會考慮其他的。這就是品牌的“馬太效應”。知道名牌的人越來越多,買的人就越多,非名牌的產品就要被消弱。
在身邊的各個領域,馬太效應比比皆是:
城市的“馬太效應”,跟精英相比,每個城市都有大量的弱者,他們得到了更多的冷落,甚至排擠,比如很多外來務工人員因為學歷低、缺乏技能培訓,他們很難找到穩定的工作,常常只能做一些臨時工貼補家用。
因為沒有城市戶口、沒有自己的房子,他們也不能享受到應有的社會福利保障。
長此以往,城市中很容易出現兩極分化,精英掌握著更多的資源,而外來務工人員喪失了話語權。
對于領先者來說就是一種優勢的累積,當你已經取得一定成功后,那就更容易取得更大的成功。強者愈強、弱者愈弱、好的愈好,壞的愈壞,多的愈多,少的愈少,貧者愈貧,富者愈富,一步領先,步步領先的現象。
在互聯網的上半場,80%的流量集中在掌握瀏覽器、搜索等流量入口的巨頭手中,依靠比較初級的模式獲得了市場上80%的利潤,是一個馬太效應非常明顯的市場格局,普通人很難加入游戲。
而在社交媒體時代,給了普通人更多的機會,那些靠入口建立起的關系逐漸被基于“信任”的關系取代,你不需要很多粉絲,也可以通過這種更高級的模式來變現。比如,以前吃飯會打開某個點評App去搜索,而現在我們可以去看信任的美食博主探店都發現了哪些新奇好玩的地方。
這時候你不是必須要有千萬粉絲了,而“質”會變得更重要,而且粉絲粘性會變得更高,大平臺很難撬動他們。
馬太效應在這里失效了!取而代之的是,高質量的20%長尾流量節點很可能會擁有未來80%的收益。
普通人可以打造垂直領域的個人IP,擁有幾萬、幾十萬粉絲。比如劉耕宏現在有兩千萬粉絲,未來可能做到三千萬、四千萬,但要想上億粉絲是非常困難的,因為用戶的喜好、需求是多元化、會變化的。
當我剛開始在頭條寫作的時候,一個粉絲也沒有,堅持寫了三天產品、運營的干貨,平臺會把我的文章展現給可能感興趣的用戶,慢慢地一個一個粉絲積累起來了。
而且,我還發現,那些幾萬粉絲的大V也有閱讀量不過千的文章,可我在80個粉絲的時候居然有一篇閱讀量2.3w,看到這個數據開心得要飛起。
但緊接著寫的文章只有幾百個閱讀量。平臺用真實的數據告訴你什么樣的內容用戶喜歡看、那些喜歡分享、那些喜歡收藏。自媒體和粉絲之間是互相試探、互相了解然后建立彼此之間的信任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