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知乎上的一道腦洞題。
多數人的第一反應是“足夠了吧我都沒見過這么多錢”,但冷靜一下就能發現,應該不夠。
在大城市,房子和四腳吞金獸就不要想了,每樣都透支這400萬。
我們假設這是一位有房的獨身主義者,或者勉強是個丁克家庭。除此以外的情況,建議到云南找個陽光明媚的小鎮或著馬上放棄躺平的夢想。
即使這樣,錢也未必夠花。
畢竟是一輩子,假如40歲得此巨款,至少要到80歲吧,40年400萬,平均到每年才10萬。
單看吃穿用度,保持40歲的開銷,以上海為例,每個月至少要5000元吧。
兩個人的話差不多得8000元上下。
年輕時還可以,老了怎么辦呢?尤其是60歲以后,醫療和養老的壓力會越來越大。
再考慮到通貨膨脹,這點錢就肯定不夠了。
不過換個角度想,錢不是死的,可以拿去投資理財啊,正好見證一下復利的威力。
所以,這道腦洞題有點意思,我決定嘗試一下。
首先要PASS掉權益類資產,不是100%安全,總不能躺平的過程中本金沒了。
我決定只用兩種工具:銀行存款和保險,一水的固收類產品。
然后,我們以60歲為分界點,把400萬分成兩部分:240萬用于60歲前,160萬用于60歲以后。
01
60歲以前:240萬
不用上班了,想想都開心。
當下40歲,到60歲還有20年,我們要解決三個問題:舒服的生活、醫療風險和通貨膨脹。
舒服的生活,我們按每個月8000元準備,省的錢算賺到了;醫療風險可以用百萬醫療險和意外險規避,每年成本不到1000元。
先留出50萬,存到余額寶里,當下年化利率1.95%,聊勝于無,足夠最近5年的生活。
剩下的190萬放到銀行5年期大額存單里,多找幾家銀行,利率有可能拿到4.5%,至少4%。
按4%算,每年利息是7.6萬,五年后190萬變成228萬。
按這個套路準備下一個五年計劃,不過肯定面臨利率下行的問題,要適當考慮加入國債產品。
因為沒有KPI壓力和職場PUA,不用熬夜和擠地鐵,心情愉悅,這20年的醫療支出應該不多,錢足夠花了。
這20年間還有個重要保障是社保,養老要繳滿15年退休后才能享用,醫保各地不同,上海也是繳滿15年才能終身享用,可以申請靈活就業者的社保政策,把時間湊滿。
因為我們有自己的養老準備,所以別太在意社保養老金,不用投入太多。
02
60歲以后:160萬
這筆錢在40歲那年投了兩款保險。
一筆100萬,投資商業養老金,以當下的百歲人生福享版為例:
60歲開始,每年領取11.6萬,折算到每個月是9724元,加上社保養老金,一個月1萬元差不多。
雖有貨幣貶值,但也夠體面舒適的生活了。
這筆年金活多久領多久,到時只管把身體照顧好,沒有后顧之憂。
中途可以退出,退出后還能給筆返還金(現金價值)。
生活費夠了,還要考慮醫療、旅游等問題,這就是第二份保險的作用。
第二筆錢60萬,投一份增額終身壽險,以頤悅無憂為例:
60歲時,這筆錢變成了118萬,這時候用錢的話可以部分取出(減保);如果不缺錢就繼續留著增值,到70歲時167萬,80歲時是235萬。
足夠大病醫療和失能護理金了吧。
頤悅無憂是款掛著護理險外衣的增額壽險,支持減保,既能自用也能兼顧傳承,但咱們人設的前提是“獨身主義者或丁克家庭”,這筆錢還是在見上帝和佛祖前先花光為妙。
60歲后的醫療保障主要靠社保和意外險,爭取能有保障續保20年的百萬醫療險護體,不行就換惠民保。
但這是按當下的保險情況做的方案,20年以后誰知道呢,也許更好,也許更差。
不過,百歲人生和頤悅無憂的收益是能保證的,畢竟寫在合同里,這也是它們在60歲以后的作用:
長期保證利率,對抗通貨膨脹和利率下行的風險。
03
盤點一下
這個思路全部采用的是固收投資,沒做權益類資產配置,也沒考慮房產。
沒考慮家人,尤其是四腳吞金獸,如果丁克家庭,我覺得省一省也夠。
有基于醫療的風險保障,但沒考慮失能類保障,畢竟有幾百萬在那存著。
60歲以前的醫療花費不多,也有保險兜著,盡量還是多攢錢;60歲以后涉及到醫療、養老的成本很多,再加上通脹,要多留點錢。
現實中是否存在這種可能,我不清楚,畢竟人生無法預測。不過,這套方案可以展示一下固收類產品的復利威力。
腦洞嘛,開心最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