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生命時報
新加坡是一個工作、生活節奏都非常快的“城市國家”,人與人之間的交流很少,幾乎每個人都沉浸在自我的小世界里。近年來,隨著網絡和智能手機的普及,新加坡年輕人變得愈發依賴虛擬的網絡世界。從較早一代的Skype、臉書、推特,到近年來異軍突起的WhatsApp、Link、微信、抖音等社交軟件,都備受年輕人喜愛。有評論人士稱,新加坡是全球使用社交媒體最積極的國家之一。甚至有調查稱,約2/3的新加坡人使用社交媒體“成癮”。
社交媒體就像一把雙刃劍,一方面幫助年輕人拓展了朋友圈,以更迅捷的方式與外界保持聯絡,和親朋好友分享信息,更充分地展示自己。與此同時,社交媒體也弱化了使用者真實的人際交往,讓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更加疏離。新加坡心理學家表示,大量展現個人優異面的文章、信息等,會引發年輕人的自卑感,尤其是對那些無法將社交媒體世界與現實生活區分開的年輕人。還有部分年輕人會在網上制造出自己美麗、優秀、幸福、富有等假象,以博人眼球,但這種“偽裝出來的幸福”一方面可能會使發布者本人上癮,另一方面則會有一批羨慕者盲目地追逐和效仿。長期如此,將直接導致其對生活不滿,從而出現各種負面情緒,甚至精神心理疾病。
2021年,新加坡一所公立中學發生了一起悲劇:一名16歲學生用斧頭殺害了一名13歲學生。新加坡教育部長陳振聲在就此事件呈交給國會的聲明中特別提及,網絡社交媒體對青少年精神健康的影響。他表示:“對成長在今天這個復雜、快節奏世界的年輕人來說,發生在網絡世界的事情加劇了他們所面臨的挑戰。具體來說,網絡上沒完沒了、毫不留情面的比較,為社會制造出新的壓力。”雖然案件尚在調查中,但可以推測,社交媒體上盛行的炫耀、攀比、霸凌等風氣,對這起悲劇的發生或要承擔一定的責任。
在新加坡制定的國民健康藍圖中,國民精神、心理健康始終是政府關注的重要事項。早在2014年,新加坡智能手機普及率就已遠超美歐發達國家,隨之而來的年輕人過度依賴網絡現象,也成為了新加坡政府重視的問題之一。為此,新加坡精神衛生機構投入專門力量,研究網絡成癮問題。一些大學組織活動,鼓勵學生放下手機,和親人、朋友、戀人面對面交流。政府還對年輕父母展開教育培訓,建議他們不要讓孩子過早接觸數碼產品。同時,不少精神心理衛生組織也持續關注過度使用社交媒體所帶來的問題,并提出有意義的建議和解決方案,希望在多方的努力下,能緩解網絡對年青一代帶來的負面影響。
本文來自【生命時報】,僅代表作者觀點。全國黨媒信息公共平臺提供信息發布傳播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