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懇工作,任勞任怨,可到了發工資的日子卻被告知因資金周轉問題要延期發放,不少“打工人”可能遇到過此類情形。公司拖欠工資的行為合法嗎?“打工人”又該如何維權呢?
近日,上海金山法院審結了一起因單位延遲發放工資,員工提出辭職并要求單位支付經濟補償金的勞動合同糾紛案件。
基本案情
員工李某于2019年4月25日入職A公司,雙方簽訂書面勞動合同,約定李某的當月工資以銀行轉賬形式于次月25日發放。入職后,A公司一直按時發放工資。然而,2021年6月25日,李某卻未如期收到工資。三天后,A公司通過公司部門微信群發布《工資延期發放通知》,載明“由于公司資金周轉問題,本院工資推遲發放”。后A公司于2021年7月23日發放了李某2021年5月份的工資。
漫畫 王杉
2021年7月21日,員工李某以A公司拖欠工資為由提出辭職。同日,李某向勞動仲裁委員會申請勞動仲裁,要求A公司支付其解除勞動合同的經濟補償金,仲裁裁決支持了李某的請求。A公司對仲裁裁決不服,起訴至金山法院。
A公司認為,員工李某主動提出辭職,并非公司違法解除勞動合同;且公司在受疫情影響,經營極其困難的情況下,已告知全體員工會推遲發放工資,并非惡意拖欠,所有員工均未提出異議。在此種情況下,李某要求公司支付其解除勞動合同的高額經濟補償金,缺乏事實和法律依據。
李某辯稱,公司訴請無事實與法律依據。對于工資延期發放,需要經過工會和職工代表協商一致,公司雖然在微信群發布過《工資延期發放通知》,但沒有經過工會和職工代表同意,所以其因公司延遲發放工資辭職,根據《勞動合同法》第四十六條的規定:員工因用人單位未及時足額支付勞動報酬解除勞動合同的,用人單位應當支付經濟補償金,故李某認為公司應當支付其經濟補償金。
雖然雙方矛盾激烈,但經過充分的庭前調查和溝通,承辦法官了解到雙方仍有調解意向。考慮到減少雙方訴訟成本,維護當事人合法權益,承辦法官決定組織調解,并釋法析理,最終雙方達成調解協議,A公司自愿支付了員工李某經濟補償金。
法官說法
工資發放關系到員工的切身利益,用人單位應當按照勞動合同約定和國家規定,向勞動者及時足額支付勞動報酬。
根據《上海市企業工資支付辦法》第十條的規定,企業確因生產經營困難,資金周轉受到影響,暫時無法按時支付工資的,經與本企業工會和職工代表協商一致,可以延期在一個月內支付勞動者工資,延期支付工資的時間應告知全體勞動者。
本案中,用人單位僅通過微信群發布了延發工資的通知,卻未提供證據證實其延期發放工資已經民主程序(即經與本企業工會和職工代表協商一致),也未舉證證明其系受疫情影響而非主觀原因造成的延遲發放工資。因此,其行為系屬于《勞動合同法》第三十八條,未足額支付勞動報酬的情形。員工李某以A公司拖欠工資為由提出辭職,有權依據《勞動合同法》第四十六條要求A公司支付經濟補償。
法官在此提醒,勞動者如果遇到用人單位拖欠或者未足額支付勞動報酬的情況,可以采取以下途徑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
第一,明確用人單位延遲發放工資是否經過民主程序。企業只有與其工會和職工代表協商一致,并告知全體員工延期支付時間,方可延期一個月內支付勞動者工資。
第二,如遇用人單位拖欠工資,勞動者可以依法維權。不僅可以通過提起勞動仲裁和訴訟的方式來主張權利,也可以通過依法向所在地人民法院申請支付令或向勞動行政部門投訴,由勞動行政部門責令用人單位限期支付的方式來維護自身的合法權益。
第三,固定離職原因。員工在依據上述理由提出解除勞動合同時應當在離職申請書中明確載明離職原因,將離職原因固定,保障其日后要求用人單位支付經濟補償金的權益。
在抗擊疫情的特殊時期,用人單位與勞動者應當互相包容理解,共同攻堅克難,維護和諧穩定的勞動關系。
通訊員 孫洪雷 新民晚報記者 屠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