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陽區疾控中心的一名工作人員告訴我,放心,車票錢可以退。他們都挺好的。”
朝陽區新增確診病例一句簡短的話,讓條理清晰、簡明理性的流調報告流露出一抹暖色,透露著首都疾控工作溫情的一面。
曾對該病例進行面對面流調的朝陽區疾控中心流行病科副主任醫師黃立勇說,很多同事都曾因流調聯系過這位病例,“或許每一個人,都曾在對話中與這位努力生活的普通人產生過深深的共情。”
在1月19日的北京市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新聞發布會上,朝陽區副區長楊蓓蓓公布了一份涉及30余個地點的流調報告,引發了廣泛關注。這背后,是疾控人員不眠不休的追問與摸排。
18日上午,一核酸檢測初篩陽性人員在即將離京的高鐵上被及時管控。剛剛結束海淀區病例相關風險點位24小時排查工作的黃立勇接到通知,來不及休息,就立即與同事驅車趕往北京南站。黃立勇抵達時,病例已身著防護衣在救護車上等候。病例隨即被轉運至某新冠肺炎市級定點醫院,流調工作在該院發熱門診展開。黃立勇與另一位同事一組,共同與患者面對面展開了流調。
圖為疾控人員與新冠病毒感染者面對面做流調
黃立勇回憶,在當天的流調過程中,由于患者對北京不熟悉,幾乎每一個地點的確定都費了一番周折。“我們通過查詢微信轉賬記錄,找到與之發生交易的工長。與工長進行聯系,核實、確定交易地點。有些通過面對面轉賬的記錄,并沒有留下具體的聯絡方式,我們就通過大數據手段‘定位’這個人,進行調查。”
面對面流調的過程中,每完成一天行程軌跡的調查,黃立勇和同事就會通過拍照的方式,將軌跡傳回中心,保證現場的標本采集、風險判定、排查管控工作同時進行。
“您太不容易了,到這么遠的地方工作,路上得花多長時間呀?”“我們已經對您進行了采樣復核,要排除了當然最好。萬一還是陽性也別太擔心,以現在的醫療技術,相信很快就能夠治愈。”面對對自己感染的事實難以置信而十分沮喪的流調對象,黃立勇像“拉家常”一樣開啟話題,努力安撫著對方焦慮的情緒。很快,對方的不安情緒得到了緩解,并表示一定會積極配合流調。“面對眼前這位奮力奔波的普通人,關懷和共情是不由自主的。”而通過像朋友一樣的“聊天”,疾控人員也可以幫助流調對象舒緩緊張不安的情緒,有助于快速有效地“捋”清流調思路。
20日,市疾控中心副主任龐星火在疫情發布會上通報對房山區一新增病例進行全基因組測序的結果,顯示為德爾塔變異株(AY.30進化分支),與本市1月18日通報的核酸檢測陽性者病毒序列完全一致,屬于同一傳播鏈。
黃立勇說,接下來,朝陽區疾控部門的一項重點工作,就是找到朝陽區病例與房山區之間關聯,“查清到底在哪一環節出現了交集,夯實每一個點位的排查管控,將每一個續發感染的風險都排除掉,確保首都人民的生命健康安全。”
此時的他,仍馬不停蹄地奔波在單位與現場間,數不清多少天沒有回家。他的身影模糊在城市的暮色中,如同每一位仍堅守在防控一線的人,每一位不辭勞苦、努力生活的人一樣。
來源: 北京日報客戶端
流程編輯:TF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