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報快訊(記者 馬瑾倩)“十四五”時期,全市老年人口將增長100萬人,2025年將達到500萬人,北京將進入中度人口老齡化時期。近年來,北京陸續推行長期護理保險試點,今年政府工作報告首次明確提出,“全面推行長期護理保險”。
已試點單位和個人同比例分擔,預計先從城鎮職工啟動
截至2021年8月,全市經評估的重度失能老年人約14萬,比上一年增加近一倍,長期護理是失能老年人及家庭最突出的痛點和難點問題。近年來,北京陸續推行長期護理保險試點,今年政府工作報告首次明確提出,“全面推行長期護理保險”。
2020年,長期護理保險制度試點范圍擴大,石景山區被定為北京市的擴大試點區,開展全要素、全流程、全方位的長期護理保險試點。截至2021年9月底,長期護理保險擴大試點已有42.19萬人參保繳費,3035人享受待遇。
試點工作已探索出一套可行模式。在參保繳費上,參保人員包括城鎮職工和城鄉居民(不含學生、兒童),籌資標準均為180元/人/年,城鎮職工由單位和個人同比例分擔,其中單位繳費部分由職工基本醫保統籌基金劃轉,個人繳費部分從其基本醫保個人賬戶代扣代繳;城鄉居民由財政和個人同比例分擔。在待遇保障上,將符合條件的護理院、護理站、養老院和社區養老驛站等機構納入長期護理保險定點護理服務機構,分為機構護理、機構上門護理和居家護理三種服務方式。失能人員每月提供人均3000元的護理服務。
2021年11月發布的《北京市“十四五”時期老齡事業發展規劃》已明確提到,北京將適時在全市推行符合市情的長期護理保險制度。
具體來看,措施包括建立失能評估、護理需求認定和護理服務等標準體系和管理辦法。開展兜底性長期照護服務保障行動計劃工程,保障特殊困難老年人的長期照護服務需求。探索將商業性長期護理險作為政策性長期護理保險的有效補充。支持商業保險機構參與政策性長期護理保險經辦服務。
去年11月,北京市第十五屆人大常委會第三十五次會議對《關于加快全市長期護理保險制度試點工作情況報告》開展專題詢問時曾透露,從長遠看城鎮職工和城鄉居民都應該納入參保范圍,從具體實施看,計劃2022年先從城鎮職工啟動,條件成熟后,再將城鄉居民納入參保范圍。
委員建議:要利用商保公司經辦經驗、信息技術優勢
今年北京“兩會”,市政協委員、中國人民健康保險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分公司黨委書記、總經理王輝提交建議,要為在全市范圍內實施長期護理保險制度提前做好準備。
“由于長期護理保險作為一項全新的社會制度,涉及了實施流程的多方面內容,因此,長期護理保險的實施也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王輝表示,目前長期護理保險的建立與實施仍面臨八大核心問題,如保障對象與保障范圍;費率測算和籌資額度;補償方式和結算支付;鑒定標準和失能評定;待遇享受和風險控制;服務提供和利用;系統運行與管理;服務培訓和能力提升。
王輝建議,要發揮商業保險公司專業化、市場化的優勢,積極穩妥擴大長期護理保險試點實施,利用具有代表性的商保公司經辦經驗、信息技術之長,為政府所用。
其次,要為在北京市全市范圍內實施長期護理保險提前做好準備,提早布局安排,摸清全市相關底數,如老齡人口結構、分布,醫療護理機構、養老機構等。采用積極穩妥的方式推進,選取成熟群體逐步推進,如職工群體、中老年人群體等。
同時,要根據經濟社會發展實際探索創新。王輝建議,可以應用創新技術手段,依托移動智能系統,強化護理服務過程管控;在創新服務理念方面,則可以積極引入健康管理豐富護理內涵;在開發健康和慢病管理服務平臺上,可以為參保人提供線上與線下相結合的健康和慢病管理服務;依托物聯網、移動互聯技術手段,升級健康管理系統,為參保人及護理服務機構提供就醫指導、疾病預防、健康促進、政策咨詢、遠程會診、雙向轉診等服務;而在開展心理疏導服務方面,可以對失能人員、失能人員家屬、醫護人員、護理人員和護理保險經辦服務人員定期進行心理測評和心理疏導。
新京報記者 馬瑾倩
編輯 樊一婧 校對 趙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