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本文來自于微信公眾號 壁虎看KOL(ID:bihukankol),作者:三玖是天,授權轉載發布。
奔波在職場的打工人,你們看過“貓片”嗎?
最近小編迷上了看大熊貓直播,看著這些“國寶們”吃竹子、翻跟頭一系列憨憨的動作,再跟直播間里面的彈幕吹牛,屬實治愈。
像大熊貓直播這樣的直播方式,沒有主持人、沒有字幕,只有一個攝像頭來拍攝,這種和常規直播沖突的形態稱作“慢直播”。
不僅如此大熊貓直播是如此,抖音上也同樣有不少官方媒體組織進行著24小時不間斷的慢直播。
但這樣的慢直播方式,觀眾真的能看一天嗎?
01 慢直播,無聊單調卻廣受歡迎
說到慢直播的起源,首先的流行地是挪威。
挪威廣播公司為了紀念卑爾根鐵路誕生100周年,于2009年直播制作了長達7小時的旅行節目。
該部作品沒有任何的剪輯,完全是實時直播的畫面呈現給觀眾。
本以為會是無聊到沒人看,卻不曾想,讓這個在當時不到500萬人口的國家,有超過120萬的人收看。
這個節目的大火,也讓其他國家紛紛推出相似的節目:直播通宵織毛衣、直播母雞孵化小雞...
隨著不同內容形式的爆火,慢直播也逐漸以各式各樣“慢”開始在網絡平臺上興起。
上周陜西警方在抖音上開播了一場以“第一視角帶你看科目三”,吸引了500多萬的“云考官”在線監考駕照考試。
如果在抖音上搜索“慢直播”關鍵詞,出現的是“四川觀察”、“羊城晚報”等地方性媒體組織的直播間。
這類慢直播大多都在直播城市的全貌或者特色街區一角:
四川觀察的直播設備安裝在都江堰中國大熊貓研究中心,以及成都環球中心,上下分屏,供觀眾娛樂。
青島文藝更是在直播間安排了AI機器人,雖然直播了青島的棧橋和五四廣場,但更多的觀眾在里面點歌和AI互動。
相比較于快直播,慢直播的畫面變化十分緩慢,甚至有時沒有變化,但是隨便點開一個帶上慢直播標簽的直播間,都有以萬為單位的觀眾人數。
那么為什么會有那么多的觀眾,選擇這種無聊又單調的直播模式呢?
02 慢直播,解壓社交的另辟蹊徑
點開四川觀察的直播間,映入眼簾的就是下方不斷滾動的彈幕以及右上方顯眼的“1033.8萬人次觀看”。
直播“在祁連山看大熊貓出沒”的人民網同樣有35.7萬人等待著大熊貓的出現。
大多數觀眾會選擇通過這樣的直播內容,來撫平自己浮躁的內心。
看看陌生又美麗的風景一角;看看活潑的熊貓吃竹子翻身。
誰能否認這種在快節奏生活中,放慢腳步去看看風景的解壓方式呢?
但慢直播的直播出來的內容也許不是真正吸引部分觀眾的原因。
能讓部分觀眾長時間逗留在直播間的主要原因,是慢直播所攜帶的強社交屬性讓觀眾都能參與了進來。
直播間里彈幕的“造梗”,也能讓彈幕評論區熱鬧非凡。
例如去年云監工的造梗而出的“嘔泥醬”,好像是加入直播彈幕的暗號一般,不斷地有人接力互動讓觀眾快速找到歸屬感。
成語接龍、抓鴨子等高階彈幕玩法,更是用戶提升參與感的靈丹妙藥。
慢直播間也可以是感情的港灣。
直播間的觀眾雖各說各話卻又能實時互動,心情好的時候大可以在人數多的直播間吹吹牛;心情不好的時候吐槽讓自己心煩的事情也能不被熟人發現。
通過在慢直播傾訴心情的方式,或許是“樹洞”的另一種存在形式吧。
03 慢直播,線下門店的全新賽道
如今的直播帶貨節奏已經變得越來越快了,雖然給大多數商品帶去了電商新的春天,但是不少門店營銷的商家卻沒有吃到這波紅利。
而慢直播或許是他們新的賽道。
視頻直播具有最直觀的畫面展示能力,而線下門店想要通過慢直播營銷目標用戶,具體話,可以直播客棧的整體、客房。
直播客棧民宿里舉辦的一場活動、一間客房打掃衛生的過程,直播入住客人,甚至可以是周邊景點。
再例如直播餐廳的熱鬧程度、工作人員的服務態度等。
直播就是告訴別人,此時此刻畫面中在做什么。通過直播傳遞出一種美好、一種生活方式。
慢直播相比快直播的快節奏營銷形式來說,需要的是長期深入身心的營銷。
慢直播不需要昂貴的設備費用,即使鏡頭畫面變化緩慢,有效合理地對內容策劃,或許就能幫助例如餐廳、民宿等線下門店爭取新一波紅利。
在直播帶貨渠道不少平臺一直在發力,而瞄準下一個本地生活賽道的萬億市場相信是各大平臺的必爭之地。
種草模式已經被各個品牌商家從“富礦”玩成了“紅海”,而重視品牌形象的長期建設不得不放棄“種草”改為“種樹”。
與用戶就文化、情感以及價值觀等多種精神層次的深度交流,才是現階段需要打造品牌精神的長期工程。
而慢直播或許就是一條出路。
慢直播或許很無聊,可不論是商業價值還是社交價值都應該值得被關注。
畢竟,有時候慢下來才會更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