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人民政協報
記者 李木元 周佳佳 黃喆
“經常聽到周圍的人跟我說,和朋友聚會時剛談到一個商品,不久后在手機中就出現了該商品的廣告;還有人跟我反映,在用平臺類App如打車軟件、電商購物App、酒店App時,同樣的路線、同樣的商品、同樣的酒店,不同的手機會顯示出不同的價格。”談及數字經濟的作用,全國政協委員、中國聯通產品中心總經理張云勇分享了身邊的小故事。
移動互聯網便捷、普惠的特點最大程度地在App上體現出來,不少App還成為廣大網民生活中的“必需品”,這些App在方便和豐富我們生活的同時,也帶來了一些隱憂,典型的就是不少人感覺自己被“窺視”和“跟蹤”了。
“平臺通過各種手段獲取用戶數據,之后算法會根據用戶進行畫像,出于利益最大化向用戶呈現不同的價格或推薦。”張云勇表示,這種情況通常很隱蔽,長此以往將導致擁有最多數據的平臺更容易通過“算法”讓用戶留下來,進而形成壟斷。
近日,關于推動我國數字經濟健康發展,國家層面動作不斷,職能定位更加突出的國家反壟斷局也于不久前成立,而這也契合數字經濟時代的發展需求。
“數字經濟蘊含著一個無形的市場,傳統的壟斷協議概念在數字時代有待升級,反壟斷執法機關對算法共謀違法的識別難度增加。”張云勇介紹說,利用算法和數據濫用市場支配地位的行為包括:拒絕競爭對手獲得數據資源、排他二選一條款、通過數據實施價格歧視。
“算法尤其是利用人工智能手段進行算法共謀很難識別,即便判斷違法違規,究竟是設計者還是機器的責任,目前還難以界定。”在張云勇看來,未來對算法引起的反壟斷問題和預防措施還需要加強研究。
對此,張云勇建議,一是出于對消費者的保護,應保證算法透明。消費者有消費自主權,即公民有權自主決定購買或者不購買任何一種商品、接受或者不接受任何一項服務。任何時候,消費者的這種權利都應該得到保護。因此,數字時代,應該向消費者歸還不被采集信息和不被算法“算計”的選擇權。數據方面,向消費者明示數據出處,也就是采集數據的方式與路徑;算法方面,向消費者和用戶以通俗的方式釋明原理,對于出現的過度采集消費者數據信息應采取補救措施。
二是平臺企業算法的設計者應該進行自律。比如成立倫理委員會,定期對可能存在的算法壟斷風險進行評估。盡管算法本身無所謂對錯,但引入算法對競爭的影響不一定是中性的,也就是說是否存在算法壟斷,取決于經營者在競爭中如何使用,所以說平臺企業責任重大。
三是數字經濟時代,反壟斷的相關監管離不開技術分析和技術手段。反壟斷不是一個部門、一方面的事,參與反壟斷的相關部門包括立法者、執法者、消費者保護機構、數據保護機構、平臺企業等,各方面應該加強溝通和合作。算法是科學技術發展的產物,加強監管、促進數字產業健康發展,要重視技術手段的使用。
“科技改變生活,改變社會,但科技的使用要有邊界、有紅線。企業靠技術獲取利潤無可厚非,但前提是合理、合法。算法如此,其他技術亦如此。”張云勇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