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報實習記者 孫瑜
住房問題,既是民生問題,也是發展問題,關系千家萬戶的基本生活保障,關系經濟社會發展全局,關系社會和諧穩定。
“2019年,我國城鎮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積達到39.8平方米,農村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積達到48.9平方米。2020年,港珠澳大橋、北京大興國際機場等一批世界級標志性重大工程相繼建成。”31日,住房和城鄉建設部部長王蒙徽在國新辦舉辦的新聞發布會上表示,我國住房和城鄉建設事業發展取得了歷史性成就,在“十四五”期間將加快完善住房保障體系,努力實現全體人民住有所居。

劉健 攝
促進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規范房地產市場秩序
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副部長倪虹表示,住建部始終堅持“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不斷地扎緊房地產市場調控制度的籠子,多策并舉督促城市政府不把房地產作為短期刺激經濟的手段,建立人、房、地、錢四位一體的聯動新機制,加強房地產市場監管,整治房地產市場秩序。

徐想 攝
倪虹介紹了前一階段房地產市場秩序整治情況:“海南省開始了行動,檢查了711個房地產項目,其中有開發企業552家,中介752家,目前對于有違規行為的,責令企業、中介機構整改的有205家。深圳市對‘深房理’案件一查到底,對違規違法的嫌疑人也依法作出了刑事拘留處理。”
倪虹表示,下一階段,將繼續全面落實房地產市場長效機制,穩地價、穩房價、穩預期,促進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同時,會同有關部門督促各地落實《關于持續整治規范房地產市場秩序的通知》要求,加大房地產市場秩序整治力度。
建設海綿城市,緩解城市內澇
海綿城市是綠色生態原則下的城市雨洪管理的理念,它的目標是讓城市有更多空間吸水、蓄水、滲水和凈水。
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副部長黃艷表示:“遇到極端降雨天氣,我們還是依賴排水系統和應急措施。這幾年下來,我們一共有30個海綿城市試點,試點區域效果非常好,能夠應對內澇防治標準內的降雨目標和效果。”

徐想 攝
黃艷介紹:“城市內澇是一項系統性工作。系統性體現在流域區域洪澇統籌體系、城市排水防澇工程體系、應急管理體系三個方面。在‘十四五’期間,我們制定了目標,力爭到2025年基本形成較為完善的城市排水防澇工程體系,確保能夠有效應對內澇防治標準以內的降雨,在超標降雨的條件下,城市生命線工程以及重要市政基礎設施的功能不能喪失,到2035年,總體要消除防治標準內降雨條件下城市內澇現象。”
保障青年人和新市民的住房
青年人和新市民工作年限比較短,收入相對比較少,購房和付租金能力比較弱。根據有關調查顯示,現在在大城市有70%的新市民和青年人是靠租房來解決住的問題。然而租金付得起的房子區位比較遠,區位比較好的租金又比較貴,這成為新市民、青年人買不起房和租不好房的一個現實困難。
倪虹提到:“國務院6月24日出臺了《關于加快發展保障性租賃住房的意見》,針對新市民、青年人等群體的住房困難,設計了五項基礎制度和六項政策。”
五項基礎制度明確了“小戶型、低租金”的保障標準:建筑面積一般不超過70平方米的小戶型為主,租金低于同地段、同品質的市場租賃住房租金。由地方人民政府根據當地的情況來設定準入條件。同時,賦予城市人民政府更多的自主權,采取新建、改建、改造、租賃補貼等多種方式、多種渠道籌集房源。此外,還將充分發揮市場機制作用,引導多主體投資,多渠道供給,加快發展保障性租賃住房。
六項政策一是完善土地政策,充分利用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閑置土地、企業用地。二是簡化審批流程。三是中央將對符合規定的保障性租賃住房任務給予一定的補助。四是降低有關稅費。五是對于改建的保障性租賃住房,執行民用水電氣的價格。六是加強金融支持。
加快老舊小區改造
城鎮老舊小區改造是重大的民生工程和發展工程。
黃艷介紹了近年來城鎮老舊小區改造情況,“2019年-2020年,全國累計新開工改造城鎮老舊小區5.9萬個,惠及1088萬戶居民。今年,計劃新開工改造的老舊小區5.3萬個,涉及居民900多萬戶,截至7月底,已開工建設4.22萬個小區,涉及764萬戶,占整個年度目標的78.2%。”
黃艷表示,“十四五”期間,我國將基本完成2000年底前建成的21.9萬個城鎮老舊小區改造。在各部門、各地共同的努力下,目前取得了積極的成效。從實際效果看,實施城鎮老舊小區改造,完善了水電路氣信等配套基礎設施,因地制宜增加了養老、托育、便利店等公共服務設施,消除了大量的安全隱患,改善了老舊小區居民的居住條件和生活環境。
下一階段,將聚焦群眾“急難愁盼”問題,在推動有條件的樓宇加裝電梯、完善老舊小區物業管理等方面加大力度。
編輯:張爽
審核:岳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