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多起網絡維權事件相繼登上微博熱搜,與事件相關的聊天記錄截圖在社交平臺不斷曝光,形成輿論焦點。這些網絡維權事件中,有的在得到聚焦關注后,執法司法部門迅速及時作出反應,順利進入司法環節;有的因存在部分不實陳述出現“反轉”,目前有關部門正在調查中。
尊重每一位維權者的正當利益訴求,傾聽他們的呼聲,對形成良好社會秩序具有積極意義。網絡維權事件中,往往因當事者之間存在工作中的上下級關系或被曝光者社會地位較高等多種因素,維權人一般選擇求助于網絡,以輿論監督的方式進行維權,這無可厚非。然而,有些網絡維權者不僅無視其對網民注意力資源的消耗,甚至還發布與事實不符的信息,破壞了網絡和諧生態,觸碰了法律底線。
我國憲法規定公民有言論自由,但是,濫用言論自由是不允許的。如果維權者為了吸引網民的注意力,獲得輿論認同與支持,在發布維權信息時,違背公序良俗,打色情或暴力“擦邊球”,以最大限度博取公眾關注,就難免會觸碰法律的底線。另外,網民對熱點事件發出聲音,均須在法律框架內進行。畢竟,私德可以批判,但是否構成違法犯罪以及如何定罪量刑必須由執法司法機關依據法律來作出決斷。
網絡維權,貴在真實。登上熱搜的網絡維權事件,大多都附有多張聊天記錄截圖,似乎截圖一出,更容易占據輿論制高點。而在維權人、被曝光者不斷博弈過程中,有些聊天記錄被掐頭去尾,難免會令人斷章取義。有些維權人可能基于確實存在的身心傷害,通過文字作出的事實陳述真實性存疑,可能會侵犯被曝光者的名譽權,嚴重的可能觸犯刑法,構成誹謗罪。失去了真實性的維權,消費的不只是公眾的注意力資源,長此以往,更會形成“狼來了”的維權無力感。更何況,司法辦案豈能被不實信息干擾?
不可否認的是,維權者自曝的背后,或許有著令人心痛的被侵害事實,善良的網民大多愿意為之聲援。但值得警惕的是,倘若網絡維權成為一種社會風氣,會導致民眾習慣性忽視將訴諸法律程序放在首位的維權方式,這不僅損害法律的威嚴,更有可能對維權者造成“二次傷害”。相關部門也要主動發揮職能作用,密切關注網絡輿情,切實把為民辦實事辦到群眾心坎上,真正做到“民有所呼,我有所應”。
如何更好構建和諧的社會輿論生態,建立健全管理機制,使謠言、攻擊、謾罵最大限度得到凈化?社交網絡運營平臺應完善社交平臺信息的保護規則,通過技術手段對逾越法律底線的網絡維權行為進行制約;同時,還應探索建立個人網絡信用評價體系,使發言者不僅敢言,更應慎言,切莫讓網絡維權成為披著正義外衣的“網暴狂歡”。
來源:檢察日報 史兆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