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北京8月18日消息(總臺央廣記者錢成)相信很多人都有過這樣的感覺:剛剛和朋友聊起健身計劃,轉眼間網購平臺就開始推薦各種健身用品;剛剛和家里人商量裝修要找哪家公司,各個手機App都開始頻繁推薦相關的家具、設計公司等。有不少網友反映稱,即便是關閉了相關的廣告推送以及數據共享的相關權限,仍然會收到各種推薦。情況究竟如何?如何加強監管?
手機應用程序過度收集個人信息已經成了很多用戶“知道但很難解決”的問題。在接受記者采訪的用戶中,大部分都表示自己有過被過度收集個人信息的經歷。
用戶1:比如說我跟朋友聊天,我說喜歡這個東西,然后就發現手機上會給你推送這方面的產品。原來也沒太注意,是朋友提醒的,說好像為什么我們一說買什么就會推送這些東西,發現還是有泄密的情況。
用戶2:當你經過一個地點的時候,他可能會給你推送類似的廣告,所以你就知道它肯定是已經定位到你的路線信息,然后就會給你推送相應的廣告。
除了推送相關內容,不少用戶在下載和使用手機App的過程中,經常會跳出一些誘導點擊的廣告,并且即便用戶關閉了推送和共享信息的相關功能,仍然會跳出廣告。王先生說:“在下載的過程中,你本身想下載某一個App,但是他推薦你一堆附帶的App,而且根本不是你想要的東西。另外,當你去打開一個App以后,就會彈出很多并不是你想要的東西,當你誤點了以后,你想去關掉它也很難。”
很多用戶都擔心自己的手機是不是被應用程序或者手機本身監聽,對此,App治理工作組技術專家何延哲表示,在實際操作過程中,手機麥克風偷錄雖然在技術上可以實現,但是這種方式成本高昂,效率低下,而且存在很大的法律風險。何延哲說:“麥克風使用時會有提示,我們叫攝錄指示器,也就是說當你要調用麥克風的時候,會有一個狀態(顯示)。”
既然沒有被偷聽,手機App為什么可以針對用戶的需求進行精準的個性化推薦呢?何延哲說:“一個App,它可以把一個用戶做360度的畫像,這個畫像我相信是一個常年積累的結果。第二,這是多個渠道匯聚的結果。”
據專家介紹,畫像的準確性主要是通過對我們的購買記錄、瀏覽記錄、搜索記錄,甚至是下載過的應用程序清單等信息進行大數據分析,最終得以實現。何延哲說:“為什么說有時候你會感覺被偷聽呢?提供大數據的來源不是當前的這個App,它可能是其他App,你做過一些操作,它會把相應的信息匯總到一起,它可能還會關聯,關聯你的好友,關聯你同一個區域內的人員,然后他們有的一些動作,也可能會成為推送廣告的一個方向。”
這樣的說法,也得到了從事廣告業務的某互聯網公司產品經理劉先生的印證。劉先生說,企業通過這些信息可以為用戶畫出一張清晰的畫像,進而根據對方的喜好精準推送廣告,“他真正在我們的網站上點了一個東西,那么就會發給我們,我們就可以根據用戶的ID去匹配,原來是這個用戶點了這個東西或者買了這個東西,我們就知道他買了這個東西是不是以后可以給他推類似的東西,這是一個很常見的行為。”
北京岳成律師事務所律師岳屾山認為,這類廣告和推送之所以屢禁不止,重要原因在于違法成本太低,需要加大打擊力度,“我認為像這種彈窗廣告違規的根源,還是目前的監管不嚴,處罰力度不夠,或者說是違法成本過低,而違法的收益較高。這樣的話,就會讓大家趨于在違法的邊緣頻繁試探。要治理彈窗廣告需要多管齊下,一方面要提高違法成本,還要加大相應的監管力度。”
與之相關的個人信息保護法草案三次審議稿17日提請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三十次會議審議。草案三次審議稿對應用程序(App)過度收集個人信息、大數據殺熟,以及非法買賣、泄露個人信息等作出有針對性規范。
本次會議上,全國人大憲法和法律委員會副主任委員江必新表示,草案三次審議稿建議:進一步完善個人信息的處理規則。江必新說:“特別是對應用程序App過度收集個人信息、大數據殺熟,以及非法買賣、泄露個人信息等作出有針對性規范。”
此外,江必新介紹,草案三次審議稿還在個人信息保護投訴、舉報機制方面進行了完善,并在案件查處方面加強協同配合,“國家網信部門統籌協調有關部門完善個人信息保護投訴舉報工作機制,履行個人信息保護職責的部門發現違法處理個人信息涉嫌犯罪的,應當及時移送公安機關依法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