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著想象這樣一個場景:早上出門要用電動車,首先打開手機,和車進行互聯,之后車輛通過內置芯自檢能否正常開鎖、騎行,電量是否夠用。假如電不夠用,該信息上傳到云端后,會喚醒附近的換電柜,去識別柜里有沒有空余的可以換電的電池。用戶騎過去的時候,就可以直接換電騎走……
“我們實現了從單智能設備到多設備智能互聯網的模式。”日前,在哈啰出行的第二屆科技開放日活動期間,哈啰出行軟件技術負責人劉行亮在分享案例時稱,隨著技術的發展和業務的多元,車輛、人、電池、柜子有更多互聯互通的要求,而車機一體化,能實現兩輪分布式換電網絡的聯網化。哈啰將向合作伙伴開放其AIOT平臺能力,以平臺化能力支持合作伙伴的智慧運營和數字化生產。
艾瑞咨詢統計,2020年,中國兩輪電動車市場規模達1046億元,2021-2023年兩輪電動車的規模增長貢獻主要來自新國標替換產生的銷量增長,預計2022年兩輪電動車市場規模可達1443億元。南都記者注意到,在開放日活動期間,多位與會嘉賓認為,相比電動汽車,兩輪電動車由于使用頻次更高、更貼近短途出行剛需,在手機操控、硬件管理、生態和服務連接等方面有著更強烈的消費者需求。兩輪出行的智能化升級轉型,正面臨著非常大的機遇。
電動車智能煥新潮:人車交互、自動充電成標配
公開數據顯示,國內日均兩輪出行次數超過10億,其中電動車(含共享助力車)達7億次。電動自行車和摩托車保有量達到4億,且每年還有4600萬增量。有業內人士認為,相比網約車、順風車、單車,電動車在很多二、三線城市的家庭屬于“標配”,甚至一個家庭有兩~三輛。作為80%國民首選的交通工具,兩輪電動車市場空間廣闊,從產品到運營的智能化升級將成為今后一段時間的主流發展趨勢。
在活動期間,哈啰電動車宣布旗下智能款新品A86(代號圖靈)正式量產上市,基于兩輪電動車VVSMART車機系統,提供智能導航、騎行娛樂、車輛自檢監控等功能。用戶可以通過手機App實現對車輛的一鍵開關鎖,好友共享授權和無鑰操控,以及查詢電量、騎行軌跡、一鍵報修等功能。基于搭載汽車級動能回收技術,該車能夠將下坡、剎車制動時產生的動能轉化為電能儲存到電池里,實現邊騎車邊充電。
今年5月,滴滴青桔發布概念車“青桔X”,以及新款共享兩輪產品“青帆3.0”和“青雀”,同樣主打人車智能交互——用口令喚醒概念車后,用戶通過人臉識別或指紋識別登陸,用語音控制導航系統、執行命令。當車輛停至無線充電區域便可自行充電,智能化、自動化、無人化程度更高。
滴滴青桔首款概念車“青桔X”
7月初,雅迪電動車也發布了面向高端客群的新品,主打運用智能AI語音、實現人車智聯(頭盔、儀表、手機)。根據行業主流廠商的排產計劃預測,2022年具備初階藍牙和NFC報警功能的兩輪智能電動車銷量有望達到1200萬輛,占市場總量的20%-25%。
兩輪電動車行業智能化滲透率尚不足5%
當前,電動車智能技術主要表現在安全系統、能源系統、中控系統方面。艾瑞咨詢調研發現,在兩輪電動車智能化功能的細項類型中,70%以上的用戶希望優先擁有智能車鎖、車輛追蹤的智能防盜功能;6成以上用戶希望車輛APP優先擁有的功能是車況檢測,包括鎖車狀態、余電查詢等;在充電智能化方面,60%的用戶希望優先具備快速充電、自動斷電功能;超過60%的用戶希望中控車機優先具備地圖導航功能。
從廠商角度來看,兩輪車需要什么樣的智能場景?專注于移動互聯芯片研發的瑞芯微產品市場副總裁林崢源強調了兩個方面:智能語音、輔助駕駛。但他也提到,“兩輪車的語音交互是很有困難的一件事情,因為開車的時候風噪很大,對智能語音的干擾非常大,可能會需要結合芯片處理做進一步的優化和提高。”
哈啰電動車研發負責人唐冰也介紹稱,輔助駕駛系統可以基于智能技術,保障電動車騎行安全。具體來說,在車的前后方安裝攝像頭,當側后方來車的時候,借助圖像識別提醒用戶。當車輛發生碰撞、傾斜、移動等狀態的時候,通過車上安裝的智能設備,以及本地和云端的數據交互,也可以提醒用戶,規避風險。
近兩年,科技巨頭跨界造車火熱,車機系統作為電動汽車智能化的載體,成為電動汽車行業標配。相比四輪市場,兩輪電動車行業略顯低調,也極少受到關注——據統計,在傳統二輪電動車行業,仍然缺失一款底層的OS(操作系統),各品牌產品仍停留在“單機、功能機”階段,行業整體智能化滲透率尚不足5%。
“我們的電視、手機都逐漸是一個智能化的過程,兩輪車的智能化還相對落后。”哈啰出行共享兩輪研發總監史德鋒表示,從人機交互的層面來看,關鍵在于怎么樣解放雙手,讓用戶有更好的智能化的體驗。從手機開關鎖取代手動機械鎖,到逐步走向聲控、刷臉,包括保證14歲以下的小孩不能騎行車輛……“都可以通過智能化的手段解決。”
史德鋒提到,類比四輪車行業,兩輪車也可以通過軟件來定義,并且提供增值服務,來滿足高端用戶的需求。比如,有的用戶就愿意花幾千塊錢去改造一輛兩輪車,“智能化一定會帶來成本的上升,但是在一個可控的成本范圍之內,一定要往前去探索,畢竟科技一定要推動出行的進化。”他補充,智能化的背后,“兩輪車應該有自己獨特的車機中控芯片,這個芯片一定會在整個行業普及,希望未來三年之后,所有的車都有一顆智能芯。”
車輛智能化、電池標準化有助于規避安全風險
除了智能,安全更是電動兩輪車逃不開的重要命題。今年以來,已有多起兩輪電動車自燃事件被曝光,引發社會廣泛關注。7月18日,杭州一兩輪電動車在騎行過程中突然起火爆燃,造成多人受傷。經杭州市消防救援支隊火災調查組現場對事故電動車殘骸的調查取證,初步判斷起火原因與電動車的鋰電池故障有關。5月,在遼寧省阜新市、四川省成都市,也先后發生了電動車突然燃爆的安全事件,為行業安全發展敲響警鐘。
“目前為止大部分的電動車起火事故基本上都是由充電引起,就是過充——充電器在給車充電的時候,超出了電池可接受的電壓和電流。”小哈換電技術負責人王政談到,電動車補能有著巨大市場需求,呈現出幾個特點:電池型號多元;更看重充電的便利性——能在自己的樓道里面充電,就不愿意跑樓道外面充;對充電時效性要求不高。同時,這個行業也面臨著日趨嚴格的監管。因此,集充電、換電、攝像頭、聯網報警設備等于一體的充電能量站,能更好滿足當下需要。
小哈能量站提供充換電一體解決方案
“電動自行車是一個高頻、剛需的充換電利用場景。”中恒電氣副總裁劉潔認為,這幾次的重大事故反映出,電動自行車換電柜領域的智能化水平還是不夠的。代工廠制造沒有把關,電池質量不過關,行業都可能面臨“劣幣驅逐良幣”的風險。鑒于電動兩輪車的電池裝機量非常大,逐步把電池的尺寸、標準予以規范化,很有必要。另外,“我們看到有一些鉛酸和磷酸鐵鋰的處理不規范、對環境不友好,在線化、智能化會讓行業更規范,發展更健康、可持續。”
哈啰出行軟件技術負責人劉行亮告訴南都記者,就如何規避電動車安全事故來說,目前技術層面可以圍繞硬件設計、充電、騎行過程三方面實現:諸如選取業內最好的電池生產供應廠商的產品,質檢更有保障;充電期間,服務提供方做好線下和云端的多重安全防控監測、廢舊電池回收;行駛中,通過車載感應技術實現騎行自檢和異常識別提醒等。
史德鋒預測,由于電池周期普遍不長,“三年到五年之后,一定有50%的電動車銷售可能是不包含電池的。而到換電柜取一塊電池來使用,按次收費,對于用戶來說是經濟效益最大化。”同時,智能化也將能實現對電池的生命周期進行全監控,一旦電池有變壞的趨勢,可以提前做干預、返廠;從政府監管的角度說,推動整個業態往電池標準化方向走,即做到行業共用一款電池的規格和型號,也需要業界共同努力。
“在四輪領域里面,這幾年發生了很大的變革,智能網聯在加速落地。不僅在四輪領域,兩輪出行也面臨著智能化轉型非常大的機遇。”阿里云高級解決方案架構師付興科總結稱,無論是兩輪化還是四輪化,其發展方向會朝著幾個方向進行演進:一是極致的用戶體驗、人機交互更高效;二是通過技術手段提供更安全的出行保障;三是通過智能化調度手段,提升出行效率。他認為,對比四輪,兩輪更具有普惠性質,且整個結構相對簡單,隨著互聯網生態體系的建設,兩輪更容易借助手機的車機連接,更快實現智能化落地。
采寫:南都記者 傅曉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