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事實上,2021年中國二手房交易,已經開始發生巨變。
這就是“二手房指導價”。
“二手房指導價”已經在國內五六座城市落地。各個城市的情況不同,有的打折非常狠,只有原來市場成交價的6-7折,比如深圳、西安、成都。
例如,2020年10月初,深圳南山區紅樹西岸小區的成交單價達到16.2萬元,而政府給出的參考價為11.1萬元,折扣高達三分之一,銀行的二手房貸款額度自然會大幅下降。
在某中介App上,直接給出了“參考價”。市場價20000/平米的二手房,業主想掛的價格徹底消失了,變為只展示”參考價“,僅為七成:
也有與當前價格9折左右的,比較接近的,比如上海。網傳的一張上海二手房指導價如下圖所示:
可以看到,上海黃浦江兩岸的頂級豪宅湯臣一品、華僑城蘇河灣的價格仍舊在20萬/平米左右。
“二手房指導價”,到底是不是房價的殺手锏?
2
如果說,這個東西只是限制貸款額度,其實問題并不大。
北京其實首套房只貸款303萬,二套房只貸款187萬,幾乎成為買房人都知道的兩個標準數字。
北京二手房買房人已經習慣了相對偏低的杠桿率。
問題是,“二手房指導價”針對的是你能不能給房子自主定價。
比如你想掛700萬,但指導價只讓你展示500萬的價格。
OK,深圳房價“被指導”后,有的把家里的“假畢加索名畫”報價200萬,“捆綁”進二手房買賣合同里。
“陰陽合同”,你已經耳熟能詳了,這次也覺得是小Case,無所謂嗎?
不是的。
如果所有的APP、線下門店,都展示500萬,你還愿意不假思索的接受700萬的價格嗎?
你會在潛意識里,形成房價是(500+X)萬的認知。
X,則會增加了價格體系的不確定性。
世界頂級研究房地產市場的機構,都會提出一個問題,房價的傳導,不是簡單的資金流,是否還有“信息流”?
肯定有。
大家知道的”板塊輪動“,很大程度是信息流傳導的影響。
比如有一大批在上海感覺到了房價的大漲,他們會把這個“信息”傳遞給寧波的朋友,寧波人知道了,就會覺得自己的房子低估了,應該有所上漲。
北京海淀區的房子下跌了,昌平臨近的板塊很快知道信息,就會下調自己房子的報價。
人們心中,有房價的一桿稱。
如果說,只有一部分信息”被指導“、”被屏蔽“后,人們還能根據其他渠道,做出接近“真實市場”的判斷。
但是,如果你接受到的所有信息,都變成“X”了,那就是真的盲盒了。
3
市場運行,價格透明,甚至高度透明清晰,消除信息不對稱性,是關鍵一招。
就像證券交易所,幾千只公司的股票公開流通,通過極為公開的價格比對,才能清晰地界定自身的價格站位。
你判斷一只股票的價格,還是看到別人的市盈率,進行橫向比較。
但如果所有股票的價格都被”指導價”以后,其實交易將越發艱難。
你會說,房子也可以有“新市場”啊?比如某些國家的美元,官方定個價格,還有“黑市”交易,貨幣的參考價格有物價做錨。
但,房子很難拿到別的城市去對標。
房價,還是高度“地域化”的,不能用一個城市的情況,比對另一個城市。除了2015-2017年全國去庫存普遍大漲那幾年,整體上各個城市的漲跌、幅度都不盡相同。
如果一座城市徹底被指導價,是很難比對的。
可以想見,指導價會逐步發揮它的法力。
假設一個樓盤的“二手房官方指導價”是8萬/平米,當一個小區有8萬、9萬、10萬的價格的時候,能賣掉的只有8萬。
其他人若想賣掉,必須低于8萬。
這意味著,公開透明的掛價方式是會促使房東降價的。
拆哥再深入探討下,有沒有可能小個體收集到“真正"的市場價,然后形成微循環的房價認知?
單體是無所謂的。比如你想買東城區的房產,指導價12萬,你和業主都認為這個值15萬,中介也認為十分合理,然后你們雙方愉快地簽約成交了。
但是,市場價格的體系,必須是大量成交驗證,才是公允的價格。
如果市場徹底變為盲盒,即便指導價很低,最終的“新市場價”會逐步貼近“二手房指導價”。頂多有約定俗成的加價比例。
因為,你看到的,便是真實的。
4
與“二手房指導價”配套的,有一項舉措格外值得關注,堪稱開創了歷史先河。
那就是官方的二手房交易系統。
6月24日,深圳上架了“二手房交易系統”模塊,其功能主要有三項:找中介買房、找中介賣房以及自助賣房。
買房選項中,二手房的買房人可填寫購房需求、發起委托選擇中介機構,可選的中介機構有近2000家,而在賣房選項里,賣方可以選擇找中介或自助賣房,通過填寫房屋產權校驗、房屋狀況說明書、選擇中介、填寫賣房信息來完成交易。
該系統的面世,意味著管理部門有意逐步取代中介。
北京到底是否推出指導價?目前看,房價同比漲幅在一線城市中排名最后,沒有太大的必要。
二手房指導價,一定是釜底抽薪的巨變。
影響最深的,就看怎么指導(給幾折)了。
你我都知道,該來的,有那么一天終歸會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