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俞楊

圖/圖蟲創意
6月7日,高考正式拉開大幕,今年全國高考報名1078萬人,再創歷史新高。
2019年,高考報名人數時隔十年重新回到千萬人,2020年比上年再增加40萬人達1071萬人,今年再增加至1078萬人,高考報名人數連續三年破千萬。
過往人言,高考是千萬人擠獨木橋。那么現在呢?中國新聞周刊邀請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儲朝暉,一起聊聊高考這些年的變化。
都能上山,不同的孩子在山的不同高度
中國新聞周刊:高考報名人數連續三年破千萬,怎么看這幾年高考報名人數的回潮?
儲朝暉:高考報名人數的變化,總體上跟兩個因素相關,一是這個年齡段的總人口,二是高中的普及狀況。
從全國來看,不同區域普及高中的時間進程不一樣,像東部江浙地區,普及高中比較早,當然再往后難有人數的增量。在河南、山西以及西部的一些地區,由于高中普及程度還不高,所以現在呈現出的一個基本狀況,是高考報名人數的增量出現在中西部地區,東部地區的增量相對來講已經到頭了。
三年前教育部門提出普及高中的要求,各個地方普及高中實際上很快,因為我們有九年義務教育普及的基礎,實際上三五年之內,我們普及高中在各個地方基本上能實現。因此,高考報名人數的增量,最多能夠維持五年左右的時間,以后增量主要由這個年齡段的人口來決定,跟高中普及沒有相關性。
中國新聞周刊:雖然高考報名人數千萬人,不過錄取率已經逐步飆升到現在的80%以上。過去說高考是“千萬人擠獨木橋”,那么現在是“千萬人跑雙向八車道”?
儲朝暉:從獨木橋到八車道這個比喻,我覺得還有更恰當的。就好比這些孩子都在登山,登山有一個坎,80%的孩子都能邁過這個坎,都能上這個山,但是不同的孩子在山的不同高度,有的在更高的位置,有的在相對低一點的位置。
上山的方式主要是通過高考。通常來講,登山應該可以有多個途徑,可以快可以慢。高考則是在同一個時間,大家都在這條道上往上奔,有的奔得高,有的奔得相對低一點。
我認為只要上了山,大家不要過于在意在山的什么位置,因為大學本身就是個門檻。進了門檻以后,孩子們還要花時間去修學,去改變自己。
中國新聞周刊:過去高考被賦予“改變命運”的使命,如今考上大學似乎不再那么激動人心,那么考大學是為了什么呢?
儲朝暉:從實際情況來看,當國家處于發展中的時候,高考對個體命運的改變更大,當國家越來越走向發達的時候,高考對個體命運的改變會小一些。也就是說,當社會發展到一定水平的時候,社會就不再會通過高考來改變人的命運,它會通過其他的路徑、方式來改變人的命運。
再從人數比例來看,當高考只有很少的人能進入大學的時候,那么對改變人的命運的作用更大。現在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達到50%以上,進入普及化時代,高考只是從事某一項職業或者進入某一個行業的臺階,它不能夠馬上改變人的命運。
但是它有助于考上大學的人,今后站到一個更高的臺階上去就業、去拓寬視野、去尋找新的空間。我認為現在大學的主要功能,就是使你能夠上一個更高一點的臺階,只能起到這個作用。
一定要在意自己的狀態是不是還在成長
中國新聞周刊:雖然上大學已經比較稀松平常,不過重點大學的錄取率依然只有約5%。準確點說,高考其實是“千萬人擠名校獨木橋”?
儲朝暉:真正能夠登到山頂的是少數人,更多人可能是在半山腰,在相對靠山腳一點的位置。我建議各位同學不要太在意考上了什么學校,只要你進了這個門檻,都是很好的。
然后進了這個門檻,也不要覺得自己爬到山頂了就睡覺,沒有目標了,實際上爬到山頂依然是在門檻里面。查一下兩院院士的統計數據,有不少院士原來都是從專科學校上來的,清華北大能夠達到院士的比例反而相對比較少。
比例比較多的,是在某一個專業領域做得比較好的專業院校。從這個角度看,大家不要在意考上什么學校,一定要在意自己的狀態是不是還在成長,這才是關鍵。
中國新聞周刊:為了考名校,近年來不少考生即便已經考上大學,依然選擇回爐重造,并出現高分復讀熱現象,這真的有必要嗎?
儲朝暉:先解釋一下復讀現象。有高考以后就有復讀,那個時候整體錄取的人數較少,有不少人復讀很多年都沒有考上大學。1999年以后,復讀的性質改變了。這個新的變化就是,不是因為他考不上大學去復讀,而是因為他想考一個更好的大學去復讀,于是出現了高分復讀熱現象。
高分復讀現象從數據來看,有三種情況。第一種情況,是第二年考的分數比第一年顯著提高,這樣的學生大約占到30%;第二種情況,是第二年考的分數跟第一年相當,沒有增長;第三種情況,是第二年考的分數比第一年還低。也就是說,復讀的學生當中只有30%的人,能夠保證第二年考的分數比第一年高。
此外還要算上復讀多花一年的時間和經濟成本,這樣一來復讀真正能夠劃得來的學生,最多也就只有20%左右。我講這個數據,就是希望大家理性地去看待這個事實,要不要復讀?要不要高分復讀?我覺得對于一般人確實沒有必要。如果你確實第一年發揮失常了,倒是建議你復讀一下。
第二個維度,對于一個人的成長來說,是進什么學校重要,還是延續成長過程重要?顯然是延續成長過程更重要。你進任何一個學校,它在你人生當中都是一個階段,你最終都要走出這個學校,學校對于你的成長價值就已經實現了。
大家更應考慮到的,是自己真正在某方面的潛能,自己能上什么樣的學校,然后在學校里面再尋求改變,即便是很偏遠的學校依然有它的機會。即使進了頂尖高校,沒有找到自己的潛能,就依然找不到機會。
明白這個道理以后,我就建議大家理性地對待復讀,要依據自己成長的需要決定是不是要復讀,而不是簡單地看自己想進什么樣的大學。
中國新聞周刊:為什么社會對考上重點名校這么迷戀呢?
儲朝暉:這個是中國歷史發展過程當中某些因素的影響,第一個就是我們中國歷史上重視名,所謂名不正言不順,與“名”相對應的“實”考慮得比較少。我們現在重學歷,重名校,事實上都是很多人過于看重名所產生的一個效應。
這種效應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對人的成長是一個干擾。人的成長,一定要在乎自己的興趣是什么?自己的優勢潛能在哪里?自己的成長路徑是什么?這些都是實的。所以我們不要太在意名校,一定要在意自己能學到什么,學校對自己的成長和發展能發揮什么作用,這是非常關鍵的。
以“人生小事”的心態來對待
中國新聞周刊:高考不是一勞永逸,以后還需更多努力。不少考生在進入大學后,因為學業的壓力、難以適應大學的生活,逐漸有些迷茫甚至抑郁,現在的學生是越來越脆弱了嗎?
儲朝暉:首先現在的大學生,成分跟過去不一樣了。過去少數人上大學,在同齡人當中,這個群體相對來講優秀程度是很高的。現在毛入學率達到50%以上,大學招進的是過去不可能進入大學的人,這是成分發生了變化。
其次,現在很多學生在中學階段,已經適應了死記硬背拼分數的學習方式。進入大學后,事實上是一個靈活的、要自己選擇的、要自己去做決定的學習方式,導致很多學生不適應。
再者,很多學生從小被父母、老師告誡好好學習考大學,很多學生就把大學作為自己的人生目標,作為終點了。當他走進大學后,又無法生成新的目標,這時候他學習是茫然的,學習沒有方向學習效果哪會好得起來呢。經過一段時間后大學還要考試,考得不好情緒自然受影響。
我覺得要從起點,從進到大學門檻的時候,就要建立新的生活、學習目標,要盡可能地適應學習方式的變化,盡可能地做好自己的安排。
中國新聞周刊:高考是我們很多人人生中的一段經歷,您對高考的孩子們有什么中肯的建議?
儲朝暉:第一,重視過程,不要過度看結果;第二,就把高考當成個測驗,不要過于緊張,平常心對待;第三,進入任何一所大學,都只是進入了一個門檻,一定要重視未來的發展。
從歷史情況來看,20歲的時候,一個人進什么樣的大學可能有差距,30歲的時候差距在縮小,40歲的時候人的天性等會凸顯出來。如果人生以80年來看,高考對人的影響只占四分之一,四分之三是人的主觀能動性決定的。
總而言之,高考是人生大事,以“人生小事”的心態來對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