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津詞典上的“loft”定義很寬幅,說它是雙層閣樓。但今天我們國內的loft卻是很明確的——可以自己做隔斷(一層隔成兩層)的小戶型(一般是公寓)。
看著小巧可愛的兩層樓,再看看低廉的售價和高大上的樓體外觀,任誰都會心動。甚至我曾經最大的夢想,就是擁有一間loft。或者說不僅僅是夢想,我連買房的錢都準備好了(二線城市首付只要二三十萬)。
現在想想,有點慶幸自己留了一個心眼:我總是能聽到有人說loft不宜居,所以在買房前,專門租了一間loft體驗了一個月。這一個月,讓我徹底打消了購買loft的心思,并且總結了居住體驗中的6大“罪狀”。
壓抑
Loft的總高一般在3.5m~5.2m之間,最常見的是4.5m和4.9m這兩個選項。我租住的這間loft的總高,是4.9m的。
這個高度,還需要在中間做一個樓板,還要鋪好地面(瓷磚或木地板)。兩層地面加一層樓板,厚度至少是40cm。于是4.9m的總層高,就變成了4.5m,還要一分為二,每一層的高度就是2.25m。
這個高度,和我們常見的室內門高度差不多。想一想,常年生活在這樣的房間里,簡直是要多壓抑有多壓抑。成年人,哪怕是身高只有1.5m,伸直胳膊也能輕松摸到天花板——別說,換燈泡是方便了不少。
費用
最讓我接受不了的,是各種費用的幾個。買loft,本來就是因為沒錢——如果我有錢,干脆直接去買個復式住宅了。但在loft里的生活成本,卻著實不低。各種費用,都是商業價格。
水費電費,價格都是住宅費用的兩倍。天然氣干脆沒有(多數公寓里都沒有天然氣),需要使用液化氣。使用麻煩不說,成本還比天然氣貴好多。
沒有天然氣,所有loft一般都是開放式廚房
物業費就更不用說了,我租住的這里,旁邊住宅是1.7元/㎡,公寓是2.5元/平米。暖氣費我沒交過(因為是夏天住的),但據說是3200元/㎡/3月。而住宅里的暖氣費,是2200元/㎡/3月。
危險
Loft最矛盾的地方就在于,本身面積比較小,卻還要在房間里放一個樓梯。所以沒辦法,就只能擠壓樓梯的占地面積,導致樓梯很窄、很陡峭。
正常樓梯的寬度應該是900mm,而我這里,只有750mm。剛租住的那兩天,把孩子帶過去玩了一會兒。結果孩子很興奮,在樓梯上跑來跑去,看得我是心驚肉跳。
想一想,年輕人住還行。哪怕到了中年,腿腳不再那么利索,上下這種樓梯都是有一定危險的。
通風
公寓基本上都是單側窗戶,這本身就導致房間里的通風效果差。Loft在建筑時又是按照平層去建的,自己做樓板時,需要將窗戶一分為二。這樣一來,就導致二樓的窗戶特別小,還比較靠下。
loft一樓二樓共用一扇窗戶
所以二樓的通風狀況就可想而知了,房間里悶熱不說,換氣速度還是相當地慢。我剛開始比較無知,在二樓臥室里吃了一碗螺螄粉,臭味三天了都沒有散干凈。
暖氣
北方的房子,哪怕是平層公寓和底商的商鋪,都標配了地暖。地暖的舒適度,要比暖氣片高很多。溫度高,還不覺得干燥。
但是在loft里面,是沒有地暖的。想一想也是很無奈:二樓樓板是自己搭的,不可能把地暖管也拉到二樓去。所以為了讓二樓也有暖氣,就只能使用暖氣片了。
只有暖氣片其實也不是不能接受,更關鍵的是暖氣片其實也通不到二樓。如果專門拉一根管子上去,會因為水壓不夠,導致暖氣片不熱。所以我這間loft的做法,是在一樓裝一個特別高的暖氣片。管道還在一樓,只是暖氣片的一部分通到二樓。
效果我沒有體驗,但是僅憑暖氣片的數量也知道,房間里不會太暖和。
空調
空調我用了,非常難受,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
?第一是高度不夠,層高不夠,空調安裝的自然也就比較矮了。所以無論怎么調整出風口,空調風都是會吹向人的。空調風發陰,吹久了很不舒服。而且因為它的懸掛位置太低了,走過空調時甚至有碰頭的風險。
第二是制冷速度慢,依然是因為高度不夠。空調風只能吹到附近范圍,無法大面積循環起來。走近空調就冷,遠離空調就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