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在手中,但卻在國外發生了6筆共計超過15萬元的交易。李女士于2019年10月遭遇銀行卡盜刷,此后一年多都在與銀行打官司,直到今年4月二審裁定才算告一段落。
有類似遭遇的持卡人不在少數。現在,好消息來了。5月25日,最高人民法院發布《關于審理銀行卡民事糾紛案件若干問題的規定》(下稱“《規定》”),明確在相應條件下,持卡人可以請求發卡行索賠。
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在裁判文書網以“銀行卡盜刷”為關鍵詞搜索,看到相關案例中,有不少是持卡人勝訴,但也有一些經歷了二審“拉鋸”。
這些勝訴的關鍵原因之一,在于持卡人都拿出了材料,證明交易時卡在自己手中,這也是本次《規定》提出的一個舉證要求。那么,具體應該怎么做能獲得賠償?根據多起案件總結,發現被盜刷后,要立即報案,然后在柜臺或當地ATM機上存取一筆錢并留存憑證。這種教科書式的操作,才是保證你利益的關鍵。
盜刷案件頻出,上千持卡人與銀行對簿公堂
本次最高法的新規表明,發生偽卡盜刷交易或網絡盜刷交易,借記卡持卡人基于借記卡合同法律關系,請求發卡行支付被盜刷存款本息并賠償損失的,人民法院依法予以支持。
貝殼財經記者在裁判文書網以“銀行卡盜刷”為關鍵詞搜索,在2014年至今的8年里,相關的民事案件超過1200起,就有不少是持卡人勝訴,由銀行賠償盜刷損失,但其中也有一些經歷了二審“拉鋸”。
比如,今年4月海南省高級人民法院公示的一份裁定書顯示,2019年10月18日,人在國內的李女士,銀行卡卻在美國發生6筆(折合人民幣156344.61元)的交易,李女士提供了材料,證明涉案借記卡被盜刷時由其個人持有,一審判決當事方中國銀行三亞海棠灣支行賠償李女士損失156344.61元。該支行不服判決申請再審,但二審將其申請駁回。
另一份于今年4月裁定的文書顯示,2020年12月26日,江西陳女士的銀行卡在臺灣分四次由ATM取款和POS機消費的方式,被盜刷42246.17元,于是將工行高安支行告上法庭。江西省高安市人民法院認為,工行高安支行未能對偽卡有效識別,導致原告賬戶內42246.17元被偽卡盜刷,構成違約,應承擔違約責任。判決銀行賠償陳女士盜刷損失。
被盜刷怎么做才能獲得賠償?
能證明卡在本地、有報警記錄等是關鍵
消費者維權的重要前提是持卡人的舉證。《規定》明確,持卡人可以提供生效法律文書、銀行卡交易時真卡所在地、交易行為地、賬戶交易明細、交易通知、報警記錄、掛失記錄等證據材料進行證明。
上訴案例中,兩位持卡人都有“教科書”級的操作。在發現銀行卡被盜刷當日,李女士便立即報案并在柜臺取現人民幣1元,訴訟中提供了派出所的受案回執等,以證明該銀行卡被盜刷的事實。
“從涉案交易發生的時間、空間、數額等因素看,涉案的借記卡真卡不可能短時間內跨越兩國辦理交易,因而,李女士提交的證據能夠形成完整的證據鏈,對涉案交易系偽卡交易的證明程度能夠達到高度蓋然性標準。”海南省高級人民法院稱。
另一位也獲得勝訴的陳女士,在卡被盜刷次日到豐城市公安局隍城派出所報案,并于當日下午持卡到工行高安機上取款100元。這兩個操作也幫她在訴訟中贏得法院的認定。
但有一些情況銀行可以不賠償。根據《規定》,持卡人對銀行卡、密碼、驗證碼等身份識別信息、交易驗證信息未盡妥善保管義務具有過錯,發卡行主張持卡人承擔相應責任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持卡人未及時采取掛失等措施防止損失擴大,發卡行主張持卡人自行承擔擴大損失責任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
如何防止被盜刷?
妥善保管卡和密碼,建議儲蓄卡和消費卡分離
“近幾年磁條卡逐步由芯片卡替代后,安全性提高了很多,但克隆卡還是有,用戶應保管好自己的卡和密碼,盜刷者這兩樣都具備了才可能盜刷資金。”5月27日,一位股份制銀行個金經理對記者表示。
隨著銀行卡“換芯”的開展,安全性在提高,但銀行卡盜刷手段仍不斷翻新。如2016年福建警方披露,有不法分子利用在飯店打工的便利條件,將POS機偷出來改裝,在其中嵌入讀卡器,此后在這臺POS機上刷卡消費的銀行卡卡號、密碼等信息都被讀卡器儲存,不法分子再憑借上述信息復制相應的偽卡,支取資金。
警方對此提醒,輸入密碼時不要被窺視,此外,被復制和盜刷的銀行卡多為磁條卡,建議消費者盡量更換成芯片卡。
相比于線下竊取,線上網絡竊取的手段更多,常見的是假借退款、提升額度、訂單確認等名義制作假網頁,要求重新輸入卡號及驗證碼,從而騙取手機動態驗證碼,竊取資金。業內人士提醒,卡號、有效期、卡片背面安全碼和銀行發送的動態驗證碼是支付的安全驗證要素,絕不可向他人透露或在可疑網站上填寫。
由于現在很多人設置小額免密支付,前述銀行經理建議,不要把存款額很高的儲蓄卡當做日常的消費卡,以降低被盜用時的資金損失。
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 程維妙 編輯 李薇佳 校對 李世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