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生指數迎重大改革。3月1日,恒生指數公司公布優化恒生指數建議之咨詢總結。在經過為期一個月的市場咨詢之后,恒生指數公司對恒生指數進行了優化,主要修改內容包括增加成分股數量至100只、按行業挑選成分股、放寬上市時間要求、保持香港公司代表性以及調整成分股權重。上述變動將于今年6月份的指數調整中生效。
這是恒生指數史上最大的一次擴容,也是多方面的全面調整。優化后的恒生指數,無論是在市值覆蓋率還是行業代表性方面都將得到改進,新股將可以被迅速納入,分析稱,此舉將吸引更多資金流入港股。
改了什么?
五大調整:成分股增至100只,全部采用8%權重上限
具體來說,本次調整主要包括五方面優化。
首先,是將成份股數目增加至100只。恒生指數公司計劃于2022年中前通過定期指數評估將成份股數目增加至80只,而最終數量將固定為100只。
其次,按七個行業組別挑選恒生指數成份股。為了使恒生指數能夠更均衡地反映香港股票市場,恒生指數成份股將從七個行業組別選出,目標是使每個行業組別的市值覆蓋率不低于50%。行業組別的構成會至少每兩年評估一次。七大行業(根據恒生行業分類系統)包括:金融業;信息科技業;非必需性消費、必須性消費;地產建筑業;公用事業、電訊業;醫療保健業;能源業、原材料業、工業、綜合企業。
三是放寬上市歷史要求。上市歷史要求將縮短至三個月。此舉能為指數適時納入新上市股份提供靈活性。
四是保留香港公司的代表性。恒生指數公司將維持香港公司成份股的數目為20至25只。指數內的香港公司成份股數目會至少每兩年評估一次。
五是對所有恒生指數成份股采用8%的權重上限。所有恒生指數成份股,包括同股不同權/第二上市成份股,將劃一權重上限為8%。此權重上限將同時適用于恒生中國企業指數。
上述變動將于2021年5月份之指數評估開始實施,并于2021年6月份之指數調整中生效。
恒生指數公司行政總裁巫婉雯表示﹕“優化后的恒生指數將進一步提升其代表性,并使指數變得更均衡及多樣化。建基于恒生指數超過五十年的市場歷史,這次的優化將保持恒生指數為香港股票市場最重要的指標,并繼續與市場同步成長及演變。”
為什么要改?
迅速納入新股擴大市場覆蓋率,大幅抬升同股不同權和第二地上市公司占比
恒生指數在1969年推出時僅有33只成分股,2007年開始納入H股公司時增至38只,2012年擴容至50只成份股,此后維持了8年,到2020年12月擴容至52只成分股。
上周五,恒生指數公司剛剛宣布恒生指數截至2020年12月底的季度評估結果,將阿里健康、龍湖集團、海底撈納入恒生指數,成份股數目進一步由52只增加至55只。此次變動將于3月15日生效,新納入三家公司的總權重為2.09%,其中阿里健康0.89%,龍湖集團0.62%,海底撈0.58%。
接下來,恒生指數成分股數量將進一步擴容至100只,并且,無論是在市值覆蓋率還是行業代表性方面都將得到改進。
根據模擬結果,恒生指數成分股達到80只時,市值將由現在的26.70萬億港元增加至33.38萬億港元,增長25%,市值覆蓋率將增加14.7個百分點,成交額覆蓋率將增加15.8個百分點。
在成分股的挑選條件方面,現有條件包括三條:市值處于前90%、2年上市歷史,流動性要求。優化后,候選條件改為恒生綜合大中型股指數的成分股,3個月上市歷史,以及0.1%換手率測試。并且,現有選股方法不分行業,優化后按七個行業組別挑選成分股,要求候選公司在行業組別內具有代表性。
中金公司分析師王漢鋒指出,目前,恒生指數的選股標準依然以市值和成交額排名為主,輔以行業代表性、財務表現等顧問委員會的主觀考量依據,這雖然能夠使得指數囊括幾乎所有市值最大的藍籌股,但市場結構問題也會導致其對部分“冷門”或“弱勢”行業覆蓋率不足。因此,按照行業選股,有可能會犧牲個別大市值公司,但可以使得行業的覆蓋度更為均衡。
根據恒生指數公司的模擬結果,按行業組別選股后,達到80只成份股時,指數在每個行業的市值覆蓋率均超現有指數的覆蓋率,并且均超過50%。其中,最高的信息科技業的市值覆蓋率達到94.5%,醫療保健業的市值覆蓋率將從現有的22.5%增至78.4%,增加近56個百分點。
優化后,各個行業的成分股權重分布也將發生較大變化。金融業的權重占比降低,消費權重提升。當恒生指數成分股數量達到80只時,金融業權重將有現在的40.3%降至32.8%,必需性消費與非必需性消費權重將有現在的10.4%增至14.2%。
與此同時,成分股權重的調整也將現有的加權方法是非同股不同權、非第二上市成分股10%權重上限,同股不同權、第二上市成分股5%權重上限;優化后所有成分股均為8%權重上限。
中金公司指出,目前恒生指數中前10位成分股累計權重達61.4%。因此,如果能夠改進的話,一方面有望使得指數內“尾部”公司的權重增加,同時同股不同權和第二地上市公司的占比也有望大幅抬升。
上市時間要求的縮短,也將使得成分股更加年輕化,根據模擬結果,恒生指數優化后,上市時間不足1年的股票將由目前的0只增加至76只,上市2-5年的股票將由現在的4只增加至10只。
中金公司提出,恒生指數具有較嚴格的新股“快速通道”納入標準,例如市值在全市場排名前5的超大型新股也需要三個月上市時間才能被納入,而排名25位以下要上市滿24個月。這一對大型新股的要求相比國際主要指數如MSCI、甚至恒生綜合指數都要嚴格的多,目前通行的快速通道往往是市值滿足一定門檻后,上市后10個工作日即可被納入,這樣可以保證指數最大限度的捕捉到龍頭新股,進而更好的代表市場面貌。
整體來看,恒生指數的優化,不僅有望引更多投資者作為基準或被動資金追蹤,也可以進一步強化香港市場作為國際金融中心特別是投資中國新經濟“橋頭堡”地位的長期吸引力。
港股走勢如何?
港股經歷疫情以來最大單周跌幅 機構稱長期資金流入仍強勁
上周(2月22日-2月26日),港股經歷了較大下跌,恒生指數周跌幅達到5.43%,出現疫情爆發以來的最大單周下跌,南向資金單日凈流出也創出新高。本周一(3月1日),恒生指數反彈,漲1.63%。
其中,最大的沖擊來源于香港政府上周三意外宣布計劃上調股票交易印花稅,引發恐慌性拋售和大量資金的流出。
中金公司研報指出,導致市場劇烈動蕩主要是外部因素或一次性事件所致,而非來自市場自身的基本面狀況,并且,上調股票交易印花稅的實際影響有限。美債收益率的快速上升也對港股產生了一定影響。香港作為全球金融中心,對國際市場情緒及流動性更為敏感,因此外部擾動勢必將影響其短期表現。但是,決定其長期趨勢的基本因素未受到影響,例如增長前景的持續改善和積極的流動性環境(海外資金和南向資金共振流入)。
在恒生指數季調以及恒生綜合指數的半年度指數審議之后,這將成為隨后滬深交易所決定港股通可投資范圍的主要依據。中金公司測算,此次可能有30家公司符合港股通投資范圍,包括泡泡瑪特、藍月亮、恒大物業等,其中7家未盈利生物公司可能受益于2020年底的滬深港通擴容。根據歷史經驗,上述有望新納入港股通范圍的標的將可能受益于資金的流入和流動性的改善。
長期來看,預計H股市場整體的流動性狀況不會因短期波動逆轉。得益于中國家庭資產配置多樣化以及香港市場新經濟公司不斷壯大提升長期吸引力,中金公司預計長期的結構性南向資金和全球資金流入將保持強勁勢頭,每年流入規模或達到5000億-6000億元(人民幣),其中內地公募基金或將貢獻2500億-3000億元。
平安證券研報指出,近期港股的調整是源于通脹飆升誘發美債收益率上行所帶來的全球金融市場定價邏輯發生變化,市場目前仍在吸收和衡量這一變化的影響,3月的全球市場可能還將迎來劇烈波動。“港股牛”第一階段結束,但這并不意味著港股進入熊市,當前要做的就是選擇好的資產,并靜待“港股牛”第二階段的開啟。
新京報貝殼財經記者 顧志娟 編輯 陳莉 校對 柳寶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