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語音發出后錄音還在繼續”,這樣一條內容登上了熱搜。
事件源于最近央視做的一期節目,在這期節目里,App治理工作組專家用開發的模擬“App偷聽測試程序”對App是否可以實現偷錄音這件事進行了測試。
在測試結束后,專家證實了在技術上可行。但同時也表示,在實際的督察過程中,并沒有發現此類情況。這種方式成本高、效率低、風險大,而且很容易被用戶發現。
然而隱私安全,信息泄露這種話題時刻觸動著廣大用戶的心弦。如今是大數據的時代,數據如同石油般珍貴。很多人享受著算法推薦帶來的便捷,同時也無時無刻不在擔心自己的信息數據被輕易泄露,或在不知情的情況下被商家非法利用。
如今,手機系統和廠商在保護用戶隱私上下的功夫越來越多,調用攝像頭拍攝、麥克風監聽的情況基本上不會發生。如果實在擔心,到設置中把不想給App的權限禁用了就好。
有些小伙伴可能看到這會質疑我“那沒有偷聽,為什么還有這么多精準的推送?”。
事實上這是大數據分析的結果。簡而言之,在大量的數據信息匯聚之下,很多事物之間的聯系是很容易被挖掘出來的。
通過深挖數據以及用戶在互聯網上的種種行為得到的信息,App能將其匯聚成一個個的用戶畫像,從而實現精準推送。
用戶覺得會被“偷聽”,實際上可能是其他相關聯的數據透露了你的信息,從而收到了相應的廣告推送。
如果你不喜歡,現在很多App里也設置有關閉個性化推薦的選項,有的入口比較深,有的很容易找到。如果后續反響好,筆者考慮給大伙兒做點匯總,教大家如何關閉一些個性化推薦內容。
目前,國家有關部門也在積極對濫用或者不經用戶同意侵害用戶隱私信息的行為進行打擊,相信有朝一日,隱私數據侵犯的情況將會得以遏制。
雖然我們“duck不必”擔心手機調用硬件的隱私侵犯,發現了侵害用戶隱私的App或者條款也可以通過官方途徑進行反映,但仍舊要注意保護自己的隱私信息。
畢竟,雖然沒有直接監聽,在暗處也有很多雙手在時不時的想要抓上我們的隱私信息一把。
最后,關于如何防護,筆者有三點要說,大家一定要記住:
1、不輕易向任何人;任何不清楚是否為官方正規途徑的網站、鏈接、App等提供個人隱私信息;
2、注意自己的簡歷、快遞、外賣上個人信息的去向,有條件的可以在使用后用馬克筆涂抹掉關鍵信息后再扔掉;
3、收到疑似詐騙勒索一類的信息不要慌,先做好確認,如果無法確認或者確定是不法信息,記得及時聯系有關部門來規避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