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兩天有條新聞,或許很多人忽視了。
11月28日,中國金融學會主辦的“2020中國金融學會學術年會暨中國金融論壇年會”在北京召開?,F任會長、原央行行長周小川做了主題為“拓展通貨膨脹的概念和度量”的發言,指出了當下通脹統計指標的一些短板,其中的一個就是目前的通脹指標里不含房價在內的資產價格。
(發言是一個概要介紹,其完整內容刊發在2020年第3期《中國人民銀行政策研究》上。)
文章指出:
當全球人口上升到70億,城鎮化成為相當多數人生活、工作的必然選擇,城市可用地變得很稀缺且價格高昂,使得通脹度量再也不能無視或低估住房的因素。
資產價格除了影響到企業的擴大再生產,還涉及到基礎設施、環境保護等公眾性消費問題,不納入通脹考慮已經不行了,但怎么納入還需要研究。
簡而言之,過去投資品價格和資產價格可另行考慮,現在再這樣做恐怕已經不行了。
周小川說話的分量自不待言,他背后的中國金融學會同樣來頭不小。據其官網介紹,學會成立于1950年8月,經當時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批準成立,為從事金融研究的全國性學術團體,主管單位是中國人民銀行,登記管理機關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政部。
稍加了解就會知道,學會歷任會長多為金融系統的前任官員、且銀行/證券/保險等金融機構也是其理事單位,由此可見其學術研究和建議將對政策產生極大的影響力、當然也包括這次周會長的研究成果…房價納入通脹統計指標或許只是一個時間問題。
今天我們就聊聊房價納入通脹指標這件事,及其對房價的影響。
01
低通脹
我們常說錢越來越毛、錢越來越不值錢,主要是指物價漲了。之前1個饅頭1毛錢、現在一個饅頭要5毛錢,同樣一塊錢,之前能買10個饅頭、現在只能買兩個饅頭,錢可不就貶值了嗎?
那物價為什么會漲呢?因為錢多了啊,央媽印錢過多當然就會推高物價了。
那如何衡量物價的漲幅呢?畢竟商品成千上萬種,總不能把所有商品的價格都一一列出來吧?
一個辦法就是選取其中的部分商品,并跟蹤這部分商品價格的變化,統計計算出一個數值來,這個數值就是CPI——消費者價格指數,根據這個指數的漲幅來判斷物價的漲幅,由此再判定出當下是通脹還是通縮。
CPI統計中有兩個問題很關鍵:
1.選中了哪些商品。被選中的商品、其價格漲跌才會影響CPI數值,沒被選中的商品、其價格漲跌不會影響CPI數值。
最常舉的例子是房租和房價,房租因在CPI統計范圍內、其價格漲跌影響CPI,而房價卻因不在CPI統計范圍內、其價格漲上天也影響不了CPI數值。
2.選中的商品會有權重。所謂權重,也就是影響力的大小。
同樣AB兩種商品,即使都漲了10%,但因二者權重不同對CPI的影響就不用。最常舉的例子就是豬肉,因豬肉在我國CPI中的權重大,豬肉一大漲CPI就跟著一小漲,所以才有了豬通脹一說。
近一二十年來,包括中國在內的全球經濟的一大特征是低通脹,即物價沒怎么漲。
有人會反駁:你眼瞎了么,沒看到房價漲上了天?!是的,房價漲得確實很高,但不好意思…房價不在CPI統計范圍內,所以從數據上看經濟是低通脹的。
日本和歐洲因物價幾十年不漲,所以政府的一大經濟目標就是通脹——你沒看錯,不是打壓物價而是拉高物價,可即使這樣操碎了心…物價還是拉不起來。
為此,日歐不得不實行負利率政策鼓勵大家借貸花錢、而不是銀行存錢,就這還是沒用。
前些天,中國政府還發行了五年期、總額為7.5億的負收益歐元債券,債券投資人現在以100.76歐元的價格買入,五年后能收回的本息合計居然是100歐元!
可這些年日歐美中等幾大經濟體都在大規模的印錢。按照傳統經濟學理論,市場中的錢多了、物價應該會漲???現實為何相反呢?
這些年,幾個主要經濟體的央媽們印了很多錢
前文已經講了,CPI統計的問題。一是漲的商品沒有統計在內,二是漲幅過大的商品,其權重太小。
02
錢去哪了?
那各國央媽印出的這么多錢都去哪了呢?其實上文已經回答了:很大一部分流向了資產領域,推高了房價、股價和債券價格。
全球三大泡沫廣為人知:美國的股市、中國的樓市和日本的債市。
在疫情沖擊下,美國經濟今年將負增長,但因印錢太多、這絲毫不影響股指的上漲。至今,美國道瓊斯、標普500和納斯達克三大股指均紛紛創出歷史新高,納斯達克指數更是相對于2008年有了超10倍的漲幅。
2008年時,北京的新房價格普遍在1萬,而十年后的今天其新房價格接近10萬,其他二線城市城市房價同樣有四五倍的漲幅。
日本比較奇葩,為了多印錢,央行不得不直接到市場中去購買ETF基金(實際就是買股票),并購買了大量債券,以此維持了債券高價格。
除了這些之外,在美國還表現為大學學費過高、醫療費用過高、社保養老當期繳納過高,而在中國則表現為醫療價格過高、子女課外補習費用過高等,而這些統統不在通脹的統計范圍之內。
小王前些年不吃不喝工作一年的收入、能買個5平米的廁所,而現在要買個同樣大小的廁所、則要不吃不喝工作兩年,可自己日常的吃穿用行花費卻幾乎沒有變化——這幾乎是這些年生活在大城市中的人的普遍感受,請問有沒有通脹?
數據顯示沒有通脹。
高房價、高醫療、高昂子女教育費支出擠壓居民的其他消費,可生活必需品支出卻同樣沒有增加,這種CPI數據下的低通脹現象、讓人能感受到低物價的幸福嗎?
收入漲了、物價也很便宜,本應享受“高收入 低物價”的紅利,可很多人為什么感覺并不幸福?因為影響幸福感受的其他因素(房價/醫療/教育/養老等)沒有體現在數據上。
全球低通脹的本質,是納入CPI統計范圍內的吃穿用行等生活用品的商品價格沒有漲,但統計范圍之外,而非常影響人幸福感受的房子、醫療、教育、培訓、養老等價格卻在節節攀高!
所以周會長才會在文章里說,資產價格……不納入通脹考慮已經不了。
當然還有一種可能,正因為資產價格和醫療/教育/養老保險等支出過高、擠壓了人們的生活品消費,才使得物價這么低!
不是大家不想消費推高物價,而是大家已被壓榨的沒錢消費了!
03
如何影響?
有人會覺得,將房價納入通脹指標會有多大影響呢?無非是CPI數值變高了,房價該高還是高、該漲還是漲唄。
事情遠沒有這么簡單。
舉幾個例子吧。
近日,特斯拉將被納入標普500指數的新聞一出,幾乎所有的人都預期其股價還要上漲,為什么?因為一旦納入標普500指數,跟蹤該指數的指數基金將被迫買入特斯拉的股票——必須得買,不買那就不是跟蹤該指數的基金了。
一只原本3A評級的債券若被下評至2A級,則該債券價格大概率會大幅下跌,除了其資質變差影響價格外,一些債券基金會被迫賣出——因為這些基金只會投資于3A級債券,當債券不再是3A時必須賣出,從而引發價格下跌。
為什么各國都很在意國際評級機構對自己國家的主權信用評級?因為這影響到債券的發行啊,除了債券能否發得出去、還影響到發出去的債券利率。
同樣的道理,當CPI數值因資產價格而變動時,會出現一系列的應對政策、當然包括貨幣政策。
近一二十年,為什么各國的央媽們都肆無忌憚的敢于印鈔放水?因為通脹率低啊。
物價不漲,說明市場的錢不多、那就多印錢唄,就這樣錢越來越多,全然不顧錢其實已經很多的事實——只是這些錢沒有流入日常消費品中、沒有流入CPI統計的商品中。
是不是有一種自欺欺人的感覺?
當房價納入通脹指標后,房價的上漲將帶來CPI數值的增長,由此反映出物價在上漲、通貨在膨脹,對應的貨幣政策就是信貸緊縮、減少印錢,對應的物價防控策略就是壓制房價、不讓房價上漲。
請問,在這種情況下房價還可能大漲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