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這座人口超千萬的大城市里,租房而居已經是極其常見的現象。根據《北京人口藍皮書·北京人口發展報告(2019)》發布的數據,2018年北京市常住人口為2154.2萬人,常住外來人口為764.6萬人,這么多人都需要一個棲身之所,北京高企的房價又決定了很多人無法擁有自己的住房,即使有了自己的住房,也會因為工作、上學等原因去租房。

朝陽某小區開放的玉蘭花
為了節省中介費,不少人選擇無中介渠道去租房,比如暖房直租、看房狗、北京租房圈、豆瓣租房小組等。我在這些平臺瀏覽了大量出租啟事,看到那些文字后面折射出北京青年的生活狀態。
先說第一個問題,為什么要出租房子?
歸納一下租房啟事里的出租原因,工作地點變更是最常見的理由。有人在啟事里無奈地寫道,因為換了工作,從朝陽換到豐臺,路上單程兩個小時,實在難以忍受,故此轉租房子。有人甚至把換工作的理由都坦率地寫了出來:互聯網公司產品狗一枚,因為上家公司裁員把我裁了,現在的新工作離住處太遠,所以轉租。
我注意到,有一個理由,以前不常見,今年卻大量出現,那就是:離開北京。這些離開北京的人,一部分回了老家,考公務員或者在編教師,從此告別北京的漂泊。有人在啟事里寫道:“我因為個人原因要回家了,家里的狗崽子生病了,突然意識到離家太遠,家里誰生病都不能及時回去,還是覺得離家近好。”其實他不用把轉租原因寫這么詳細,但也許是不由自主真情流露。還有一部分離開北京的人沒有回老家,而是選擇了另外一個城市,從北京轉戰上海或者杭州,去杭州的人又以去阿里的居多,10個去杭州的人有8個是接到了阿里的OFFER。總而言之,從這些租房啟事中可以窺一斑而知全豹,有越來越多的人面臨北京的高房價、教育問題、996工作制、裁員以及買車搖號等壓力,選擇了離開。
還有一些比較小眾的理由,比如室友結婚搬走了/家人來北京需要另外整租房子一起住/要給自己的狗找一個更大的空間,等等。也有人不想談及自己的私人生活,很簡單地寫道:由于個人原因,轉租此房。
第二個問題,對承租者的要求。
和找對象比起來,找室友的要求要簡單很多,通用標準是:有穩定工作,作息規律,干凈,安靜。“有穩定工作”這條很好理解,沒有工作就沒有收入,萬一拖欠房租怎么辦?只有“作息規律”,才不會打擾到室友。為了維持“干凈”,有的出租人要求盡量別做飯,因為做飯會有油煙,會破壞房子里的衛生。有個女生要求新室友是短發,因為“長發掉了容易堵塞浴室的下水道”。也有人對“安靜”這個標準做出了比較具體的解釋:不要在家里練習唱、跳、RAP和籃球。還有人提出了更高的希望,說自己是個碼農,如果新室友也是個碼農就更好了。
如果出租方為情侶或者夫妻,找室友的標準就會更嚴格一點兒。在租房市場上,一居室的價格居高不下,熱門區域比如中關村附近的一居室已經普遍在6000元以上,8000元也不稀奇。為了降低成本又能維持基本的生活品質,很多情侶會租下兩居室,出租其中一間,招一個“干凈、安靜”的單身女生合住,分擔房租。一位大哥曾極力邀請我同學跟他們夫妻合租,我同學婉言謝絕:抱歉,家里有陌生男人會不方便。他不死心,一再試圖說服我同學,我同學給他一個建議:找一個男室友,男生一般不介意跟夫妻合租。他當時就生氣了:那我媳婦兒多不方便啊!
由于情侶或者夫妻跟人合租的主要目的是分擔房租,而不是交朋友,所以他們通常會希望合租者多加班,少出現,最好不做飯,一言以蔽之,減少存在感,就像這套房子里沒有你這個人,交房租的時候出現就好。你看,啟事里寫“如果你經常出差,或者周末基本都上班,房租可談”,赤裸裸地流露出希望招一個“隱形人”的小心思。
有一個現象值得注意:有貓人士數量猛增。他們希望找到喜歡動物的室友,不要反感他們養的小可愛。這是租房啟事中大量出現的一個新要求,而兩年前的租房啟事中就極少看到。在生活的重壓之下,尤其是近兩年經濟低迷,裁員消息不斷,關于996的爭論一再沖上熱搜,貓成了社畜的心靈安慰劑。不光女的養,男的也養,有的人還不止養一只,最多的有三只貓一只狗。出租啟事里除了房子照片,還有貓的萌照,來呀,這里有可愛的貓可以免費擼。網友曾戲稱“中產階級的標配就是有一只貓”,其實不是,中產階級可以飛去倫敦喂鴿子,社畜才需要貓,他們需要貓來治愈疲憊不堪的自己,面對壓力撐住不倒。

夕陽下的北京城
第三個問題,如何證明自己是一個靠譜的出租人/優秀的室友。
通常來講,表明自己的職業身份是最便捷的方式,一旦說出“我在某某國家部委上班”或者“我在某大型國企任職”,就等于蓋章認證了自己的可靠性,畢竟組織上已經審查過一遍了。程序員也是一個很好的職業身份,“我是一個90后程序員,愛國,敬業,誠實,守信”。還有人另辟蹊徑,“我的芝麻信用分810,信用極好”。如果職業身份和芝麻信用分不能取得你的信任,沒關系,有些人還拿出了房產證以及跟中介簽約的租房合同,甚至職業資格證書和職稱證書也可以給你看。
有人非常誠懇地講述了自己的愛好,“愛好音樂,電影,閱讀,吉他彈得不錯”,評價自己“為人幽默風趣,有上進心,責任感強,受身邊人信任和喜愛”。我有點懷疑,這是不是以租房之名,行征婚之實呢?還有人提到自己是一個律師,“以后我們成為室友,如果你有什么法律問題,我可以提供免費咨詢”。當然了,廚藝也可以拿來做賣點,“我會做很多菜,周末我們可以一起包餃子,吃火鍋”。還有更厲害的,“如果你在找工作,我可以幫忙內推大廠”。
在自我介紹中,很多人會提到自己的工作,“我經常出差,不在北京”,這意味著很多時候你可以獨享這套房子。“我經常加班,晚上十點才回來,早上很早就走了”,這意味著大部分時間沒有人打擾你。“我不做飯,廚房歸你一個人使用”,繁忙的工作之余,很多人失去了做飯的力氣和興趣。從這些自我介紹中,我們可以給這些租房青年畫個像:經常加班出差,早出晚歸,靠食堂和外賣生存。
第四個問題,租多少錢的房子決定了你的生活品質。
一般而言,北邊房子比南邊貴,北四環的房子比南三環的房子還要高出一截。一套房子住的人越多越便宜,合租三居室四居室比合租兩居室一居室能省不少錢。所以,擺在很多租房人面前的問題是,如何在“生活基本需要”與“房租”之間找到微妙的平衡。想省錢,就要忍受一些不便,想過得舒服一點,就要花更多的錢。
一些房子沒有陽臺可以使用,因為面積大的陽臺被改成了住人的房間,簡稱“陽隔”。如果你問,衣服晾在哪里?出租人會不耐煩地說:買個晾衣架放在自己房間里不就行了?如果你又問,衣服不需要用陽光殺毒嗎?出租人會更不耐煩地說:下午的時候房間里會照進來陽光啊。還有一些房子沒有客廳,因為客廳也被改成了臥室,簡稱“廳隔”。如果你問,沒有公共空間,在哪兒吃飯活動呢?出租人會很奇怪地問:你很喜歡去客廳嗎?在自己的房間里吃飯活動不就行了?
在每一平米都要創造價值的房子里,生活的需要被壓縮到了極致,只有臥室里的床才是剛需,其他都可以忽略。沒陽臺沒客廳還不算最差的,一個朋友告訴我,她曾經見過兩對夫妻合租一個房間,僅僅拉了一道簾子作為分隔。

川流不息的四環路
說到底,在生活的層層壓力之下,人們很難維持全方位的體面,盡管從出租房走出來的人外表光鮮亮麗,喝星巴克,用蘋果手機,到三里屯購物,但是你很難想象,這些穿行在各個寫字樓的白領回到出租屋里的生活狀態。
這樣的生活有盡頭嗎?也許有,隨著經濟實力的提升和個人情況的變化,買房或者獨自租住一套房,都會使你告別這種和陌生人臨時組合的群租生活。也許沒有,因為并不是每個人都能奮斗出一片天地,財富一直保持穩定增長,從而不斷改善自己的生活狀況。認清現實,承認自己的能力范圍沒那么大,選擇一條更合適的路,也未必不是理智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