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來源:和訊名家
昨天,中央人民銀行在官網公布了1年期MLF的操作情況,操作利率和7月份一樣,2.95%。實際上,中期借貸便利(MLF)已經從4月份開始,連續4個月沒變過了。
這意味著什么?通俗來說,MLF就相當于商業銀行向央行進貨(人民幣)的批發價,LPR則是商業銀行對普羅大眾貸出(人民幣)的零售價。批發價上漲或下跌,對應的零售價一定是上漲或下跌。也就是如果每月15號(節假日順延)公布的MLF出現下降或上浮,意味著5天后也就是每月20號(節假日順延)的LPR就會對應的降息或加息。
很明顯,在本次MLF不變的情況,本月20號即將公布的LPR,也一定是維持不變的,那意味著LPR的降息又要落空了!
在經濟恢復的關鍵時期,在國外大規模放水之下,為何我們的貨幣政策如此“保守”?
我們先來看下美國,從年初到現在,美聯儲就一直處在開機印鈔狀態。在過去的36天,狂印了14萬億美元,美國財政部和美聯儲已經向美國市場投放了14萬億美元的流動資金和相關的經濟刺激法案。截至7月份,美國M2貨幣供應量從去年年底的15.33萬億美元增長到18.3萬億美元,年增長率已經超過20%。而自有記錄以來,這個數字從未超過15%。
美國如此瘋狂的印鈔,實際上也在向全球輸出著“通脹”。美元泛濫下的貶值,意味著其他國家貨幣就會被動升值,被動升值下,會導致他國出口壓力增大、外匯儲備貶值等。所以,一般情況,大部分國家都會跟進放水。
那我們中國現在是在跟進嗎?貨幣是寬松還是收緊狀態?咱不能僅從最近降不降息來判斷,而是要從整個貨幣政策的基調來看。
昨天,李克強總理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會議中對于金融貨幣政策的闡述是這樣的。要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但不搞大水漫灌,而是有效發揮結構性直達貨幣政策工具精準滴灌作用,確保新增融資重點流向實體經濟特別是小微企業。
從總理話語中,我們能解讀出的是:我國的貨幣政策還是寬松的,要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嘛。只是寬松之下,水應該往哪里流的問題。很明顯,這兩年來的基調無不都是一樣:水不能到處亂流,更不能大水漫灌,要精準到引導流向中小企業,幫助中小企業發展和成長。
我們看下今年的貨幣情況,從年初至今,已經三次降準,釋放的長期資金1.75萬億。年中央行發出了一份報告,里面涉及到了2017年至2020年,過去4年上半年的貸款情況。
其中,2020年上半年的新增住戶貸款是12.09萬億,遠高于過去3年同一時間的新增貸款, 相比2019年的9.67萬億增加了2.42萬億,同比漲幅是25%。
很顯然,今年的貨幣放水是非常明顯的。
但是,另外一個令人意外的數據是,老百姓(603883,股吧)上半年的新增貸款增了這么多,但是新增住戶貸款,也就是老百姓拿錢貸款買房的金額卻不增反降。
2020年上半年新增住戶貸款是3.56萬億,相比前面三年都明顯要低。
很顯然,今年的貨幣放水沒有大量流入房地產。
按照總理報告中非常生動的形容:要放水養魚,保住和培育主體市場。
很顯然,當前放水養的魚,這個魚不是房地產。
這不禁讓我想到最近一個特別火的詞:內循環。在7月30號的中央政治局會議才剛剛提到過:“加快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
我看到了最近很多聲音在聊:內循環,就是要打壓房地產。
其實這里犯了兩個認知錯誤。一個是對內循環的認知錯誤,一個是對房地產行業的認知錯誤。
首先,我們來聊下大家對內循環的認知錯誤。
大家都會把內循環簡單的等同于國內消費。的確,撬動和挖掘國內更廣闊的消費市場,這是內循環的重要組成部分。但是它僅是其中一環,內循環不只是包含消費,而是要在生產、消費、投資、技術等領域,全方位彌補和提升中國經濟的薄弱環節。
拿技術而言,最近華為高層透露出一個消息,華為智能手機上的芯片不夠用了,今年下半年甚至要面臨斷貨。很顯然,在技術上,我們被卡住了喉嚨,而卡住喉嚨的又何止是華為手機上的芯片呢?
根據工信部對全國30多家大型企業調研顯示
32%的關鍵材料在中國仍為空白,52%依賴進口。
絕大多數計算機和服務器通用處理器95%的高端專用芯片,70%以上智能終端處理器以及絕大多數存儲芯片依賴進口。
在裝備制造領域,高檔數控機床、高檔裝備儀器、運載火箭、大飛機、航空發動機、汽車等關鍵件精加工生產線上逾95%制造及檢測設備依賴進口。
所以,內循環不僅是簡單粗暴的挖掘消費市場,而是要從技術創新、智能生產等生產鏈的前端上下功夫。中國早已經是制造業第一大國,但遠遠還不是第一強國。過去,我們制造業靠規模、靠低成本取勝,內循環之下,我們要靠核心技術、要靠創新取勝。
內循環不是針對當下中美摩擦下的權宜之計,而是中國實現工業現代化必然要采取的長期戰略。
大家對房地產行業的認知錯誤呢?
在內循環之下,大家會認為:買房的首付、月供占據了一個家庭大部分的資金,過去房價上漲如此之快,一個家庭已經把更多的資金用去買房了,哪里還有更多的資金去消費呢?
很顯然,這種觀點是把買房和消費進行了對立。大家稍微思考一下,難道買房就不是消費嗎?實際上,房地產涉及上下游幾十個行業,大家不買房,水泥鋼筋賣給誰?空調賣給誰?瓷磚門窗賣給誰?家電家私賣給誰?房地產不行,這些行業都不會好過。
我們來想象下,如果一個人不買房,難道他一天就能多下幾次館子?一年就會多買幾臺手機?一年多買幾雙鞋子?一方面,有些消費頻次是恒定的,比如你再兇猛,一天最多只能下3次館子吧。其次,得多少次這種低價格的消費加起來,才能抵得上買房這一件大宗消費,還有買完房背后衍生出的一系列消費?
如果國家在這一刻重力打壓房地產,那才是全國很多行業奔潰和倒閉的開始。
實際上,看消費強不強勁,有一個很重要的參考,看“三大件“的消費強不強。每個時代的三大件不一樣,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當時的消費三大件是”手表、自行車和收音機“。到了八九十年代,三大件變成“彩電、電冰箱和電視機”。到了今天,我們的三大件變成了“手機、汽車和房子”。
你會發現,一旦經濟不好的時候,國家就會鼓勵買房,鼓勵買車。就拿買車而言,今年不是有很多城市出了買車補貼政策嗎?
所以,你應該要清醒的是:買房才是最大的消費。
房住不炒不是打壓房地產,打壓的只是投機炒房,而不是剛需買房。對于剛需,很明顯各種政策都是在支持鼓勵的。
國家需要樓市穩,而不是樓市崩。
總結而言,在今年這種特殊年份,在經濟需要大力復蘇,而外部又面臨重大不確定,所謂的“內憂外患”之下,貨幣放水基調不會改變。
放長遠來看,貨幣放水,通貨膨脹本身就是一個經濟體別無他選之路。歷史的長河告訴我們,沒有一個國家會主動去進行通貨緊縮,唯有合理的膨脹促發展。
只不過,過去十幾年,我們發展太快,放水太猛,老百姓的負債率一下子就起來了,負債的空間在當前已然有限。所以,這一刻要做的,是降居民的杠桿,但反過來要增加企業的杠桿和負債。
讓企業從銀行拿到更多的錢,拿去生產、投資、創新。。。。等企業賺錢了,拿一部分利潤去生產再投資、搞創新,另一部分利潤再拿去購置房產等其他消費,實現一個健康的正循環,實現真正的內循環,也順便實現房地產的軟著陸。
所以,我們國家的放水,走的是蹺蹺板模式。過去十多年的大放水,水肆無忌憚流向樓市,養肥了一條地產大魚。但實體經濟若跟不上,地產之魚越來越大,但池塘不夠大的話,那就會導致“池崩魚死“。
所以,此刻放水的蹺蹺板,應該傾斜給實體!擴大池塘!把水引入中小企業,發展實體,創新制造業,等池塘擴大了,還怕裝不下更大的地產魚嗎?
但是,對于大部分工薪階層,不僅沒有通過創辦企業去獲得水分。在貨幣放水,人民幣貶值長期趨勢之下,靠手頭僅有的工資收入連通貨膨脹都跑不贏。
所以,放水常有,如何養好你的小魚?買核心城市的資產,別無他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