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從上海回來的朋友聊天時,我感慨了一句:還是大上海好,在我們這種三四線城市,這輩子也別想月入過萬了。聽了這話的朋友苦笑了一聲:
“我在上海三年了,到現在還月入7500。坦白講,在上海月入過萬也不是一件輕輕松松的事情。”
不知道是從什么時候開始的錯覺,在北上廣深這樣的地方月入過萬變成了基本操作,如果做不到的話,就只能在街頭討飯了。
可事實上真的是這樣嗎?排除掉華為、騰訊、阿里巴巴等牛逼企業,對于絕大多數畢業于普通高校的年輕人來說,短短兩三年間做到月入過萬,真的是太難了。
月入過萬更像是一場海市蜃樓,我們以為自己即將接近它的時候,卻不知道,它離得很遠很遠。
批評90后、95后“好高騖遠、不肯吃苦”似乎已經變成了“政治正確”,每當有年輕人跳槽或者回老家工作的時候,身邊都會有人說:“你這也太不能堅持了吧!一點委屈都不能受?”
從我的親身體會來看的話,90后群體并非不能吃苦,恰恰相反,我身邊有很多人愿意為了自己的夢想去犧牲時間和自由。
但作為自我意識覺醒的第一代人,90后群體比先代們更懂得自己想要什么,他們不愿意去把寶貴的時間浪費在毫無意義的事情上。
但自我意識的覺醒帶來的副作用,往往是90后群體比任何一代人都更容易焦慮。信息化帶來的急劇變革,讓這一代人的生活中涌入了大量的信息,在這之中就夾雜著不少被夸張化、且極易引發群體焦慮的信息。
最突出的代表,就是所謂的“月入過萬”怪圈。前兩天刷朋友圈的時候,有個小伙伴發了這樣一條動態:
我怎么覺得,我身邊人干啥都能月入過萬,我干啥啥不行。麻煩朋友圈里的大佬們告訴我,到底該怎么做,才能融入你們所謂的“簡簡單單月入過萬”的階層。
其他行業沒辦法評價,但在碼字圈中,絕大多數人口中所說的“月入過萬”不是個門檻,而只是個文案而已,通過月入過萬的噱頭來誘導你買課,然后割一波智商稅的韭菜后,把報課的錢算成自己的碼字收入,那可不是就馬上月入過萬了嗎?
更何況,大部分“寫作導師”們就算是算上開課的學費,自己也還是做不到月入過萬,只不過是自欺欺人而已。
月入過萬在大部分行業范疇里都屬于比較高的收入,對于年輕人或者初學者來說,實在沒必要死磕“月入過萬”,因為這真的是太難了。
很多人都會說,月入過萬怎么就難了?我身邊確實有人年紀輕輕月入過萬了。
但各位不要忘記一件事,你沒經歷過對方的苦,就不要說對方是輕輕松松月入過萬,在你看不到的地方,在你用來享受生活的時間里,那個月入過萬的小伙伴拼了命地去提升自我賺外快。
更重要的一點是,這個世界遠沒有你想象中的那么美好,你所看到的世界,通常都是你近處的風景,而在你看不到地方,有些人還在為溫飽范疇。
在如今經濟已然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中國,還有6億人的月收入僅1000元;在被人調侃成大學生滿地跑的如今,大學生實際占人口總數也只有8.86%,本科人數占4.43%;在每年黃金周的出游人數屢創新高的背后,我國護照持有人數也只有1.3億,在這之中真正出國的人數也僅占10%。
這個社會已經狂妄到“月入過萬”也只是基本操作了嗎?事實上,中國14億人有10億沒坐過飛機,有5億人從來沒用過馬桶,月入5400其實就已經打敗了80%的人……
即便是在北京,根據《中國經營報》的報道,北京的平均工資也只有6900元而已,月薪6000以下的人數占了一半,月薪10000以下的人數占了8成,而這才是北上廣深的真相。
就像是羅振宇在跨年演講中說的那樣:在中國再眾所周知的事情,都有一個億的人不知道,但往往是十個億的人都不知道。
因為生活圈子造成的樣本偏差讓我們對這個世界產生了巨大錯覺,從而讓我們陷入無休止的焦慮之中。
但這樣的焦慮,其實真的很沒有必要。
如今已經是巨富的馬云,曾在接受記者采訪時抱怨:最后悔的事情就是創辦了阿里巴巴。很多人說馬云這是在裝逼,但我覺得馬云想說的應該是:他當初也沒想過自己的日后,更沒想過自己會取得如此輝煌的成就。
曾經跟一位酷愛下棋的朋友討論過圍棋,朋友說的一句話讓我至今記憶猶新:人生就像是下棋一樣,任何時候都不要被別人帶著節奏走,當你被別人左右思想的時候,你就離輸不遠了。
別去相信“月入過萬很簡單”這句話,年輕人,你如果已經很努力去做了,但還是沒有月入過萬的話,不用太擔心,因為你的路才剛剛開始,如果月入過萬太難,那就從努力月入5000開始。
人生這條路可以走得慢一點,但務必走得穩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