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每年進行的GDP核算不同,經濟普查每五年進行一次,內容包括市場主體、從業人員、資產規模等狀況,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一個城市和地區的“家底”、產業結構等方面的具體情況。
根據國家統計局去年11月發布的公告,依據我國國內生產總值核算制度和第四次全國經濟普查(下稱“四經普”)結果,國家統計局對2018年國內生產總值初步核算數進行了修訂。總體來看,各地也在今年以來陸續發布了四經普相關數據。
第一財經記者統計梳理了26個重點城市的法人單位從業人員的相關數據,在主要的高收入崗位中,北上深從業人數位居前三;而在制造業從業人員數量方面,深圳位居榜首,東北、華北城市從業人員較少。
需要說明的是,由于蘇州、無錫等個別重點城市的數據尚未公開,在此沒有納入。
哪些城市高收入崗位多
數據顯示,近年來,我國收入最高的三個行業分別是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金融業,科學研究和技術服務業。這其中,由于一些地方在統計金融業時囊括了保險業從業人員,一些地方未納入統計,因此在此只比較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科學研究和技術服務業這兩個行業的情況。實際上,這兩個行業也代表了近幾年高新產業、新興產業的發展方向。
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也可稱為數字經濟、信息經濟。
從具體城市來看,北京市四經普結果顯示,北京在該行業的相關從業人員高達138.9萬人,在全國遙遙領先,相當于滬深之和。五年來,北京的信息服務業企業數量大量增長,2018年,全市信息服務業企業實現營業收入1.4萬億元,較2013年增長1.4倍。
近年來,以平臺經濟、數字經濟為代表的新經濟業態如雨后春筍般出現并快速發展,帶動互聯網和相關服務業快速增長。2018年末,北京全市有互聯網和相關服務業企業8182個,比2013年末增長1.2倍,是信息服務業中單位數量增長最快的領域;實現收入4057.8億元,較2013年增長4.7倍,占信息服務業比重從2013年的12.5%提高到29.9%,上升17.4個百分點。
從空間分布來看,北京的信息經濟最為集中在朝陽和海淀這兩個大學最集中的區域。2018年末,在海淀區、朝陽區經營的信息服務業企業單位數、從業人員、營業收入分別占全市信息服務業企業的50.6%、73.2%、75.9%。
北京之后,上海、深圳在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的從業人員數量差不多,都在70萬人左右。總體上,當前在信息經濟方面,仍主要呈現京滬深三強鼎立的格局。
京滬深之后,廣州以53.74萬人位居第四,總體上看,廣州與京滬深存在較明顯的差距,不過近幾年廣州的轉型升級也在加快。四經普數據顯示,2018年廣州在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的從業人員比2013年增加30.93萬人,增長1.4倍。
在廣州一家手游企業擔任軟件開發工程師的陳先生說,廣州雖然大的互聯網企業不如北上深,但是中小型企業還是很多的,也吸納了不少從業人員。
杭州的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從業人員也達到了40萬人左右,緊追四個一線城市。考慮到杭州的人口總數與北上廣深差距較大,40萬人的就業數量也十分突出。
杭州市統計局數據顯示,2019年,杭州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實現增加值3795億元,增長15.1%。杭州不僅有阿里巴巴、網易這些龍頭企業帶動,而且還有很多創業公司,吸引了大量數字經濟方面的人才流入。
此外,南京、成都、武漢、重慶和西安在該行業的從業人數分別位列第六到第十位,從業人員全部超過了20萬人。可見,前十強城市主要是大區中心城市以及深圳和杭州這兩個副省級城市。
科學研究和技術服務業的從業人員情況也頗為相似。北京以140.4萬人高居榜首,上海以56.8萬人位居第二,深圳和廣州都超過47萬人。
北京的高等教育實力在全國遙遙領先,高新技術企業也最多,研發投入也最大,因此從業人員也最多。不過,盡管上海和深圳的研發從業人員遠不如北京,但這兩個城市的制造業從業人員都很多,高端制造業的從業人員也會包含一部分從事研發投入的人員。因此,實際上上海和深圳在科技研發領域的從業人員,與北京的差距也沒有那么大。
此外,成都、武漢、南京、杭州、天津、重慶在該行業的從業人數分別位列第六到第十位。總體上,仍然是大區中心城市加“深杭”的格局。
廈門大學經濟學系副教授丁長發對第一財經記者分析,大區中心城市有計劃經濟時代沉淀下來的高教優勢,教育、醫療等公共資源雄厚,因此人才優勢突出。另外,這些城市規模大,對周邊的輻射能力更強,因此科技研發和信息產業的優勢也比較大。
深圳上海制造業從業人數突出
近年來,服務業快速發展成為我國經濟增長的新引擎。但這并不意味著三產比重越高就越好。湖北省社會科學院研究員彭智敏對第一財經記者分析,對我國絕大多數城市來說,在未來相當長一段時間內,制造業仍將占據相當大的比重。
在制造業從業人員方面,深圳以418萬人高居榜首。深圳的三產占比遠低于其他三個一線城市,但深圳不僅有新一代電子通信、人工智能、醫藥等先進制造業,也還有不少傳統制造業,吸納的制造業就業人口也是最多的。
深圳社會主義學院巡視員、副院長譚剛教授對第一財經分析,深圳的制造業占比在一線城市中是最高的,多年來保持在40%左右的比重。另外,深圳的制造業盡管在不斷升級,但很多從原來的三來一補、勞動密集型企業起家,能做到華為這樣的龍頭企業的還是比較有限的,中小型制造業仍比較多,因此吸納的就業人數會更多一些。
上海的三產占比雖然已經達到了72.7%,但上海的工業依然是最強的。數據顯示,2019年上海實現工業增加值9670.68億元,高居全國第一。上海是我國民族工業的發祥地,重、輕工業各門類之全堪稱中國之最。當前上海的制造業以高端制造業為主,工業就業人員達到了249.5萬人。
在四大一線城市,北京的三產占比已經達到了83.5%,占比最高。相應的,北京的制造業從業人員在四個一線城市中也最少,僅為96.8萬人,在26個城市中僅位列第15位。
一些沿海經濟大市的制造業從業人數十分龐大,比如東莞有377.09萬人,寧波有233.9萬人,佛山有223.1萬,泉州有189.4萬人。這些城市的輕工業、民營經濟十分發達,輕工業對就業的吸納容量很大。
相比之下,沈陽、石家莊、濟南、西安的制造業人員都比較少,比如沈陽只有48.87萬人,石家莊也只有52.5萬人。由于制造業從業人員少,此類城市的法人單位就業人員也比較少,石家莊、沈陽和大連的法人單位就業人數都只有200多萬人,與東莞、佛山等地差距甚遠。
吉林大學東北亞研究院教授衣保中對第一財經記者分析,東北、華北等地的城市與東南沿海的東莞、佛山、泉州、溫州等城市在制造業就業人數方面的差異,主要是由產業結構造成的。比如,東北以重化工業為主,這些工業是資本型的,是靠大量投資來驅動的,用大型機械設備進行生產,因此吸納的從業人員比較少,相比之下,輕工業、勞動密集型產業吸納的勞動力要多很多。
丁長發也認為,大型重化工業會帶來產值,但對就業的帶動效應相對不明顯。相比之下,輕工業、勞動密集型產業對就業的容納能力很強,因此要高度重視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當前,在沿海一些地方土地、勞動力等成本上升的情況下,應努力創造條件,讓這些產業向一些有比較優勢的區域轉移。比如長三角寧波、蘇州等地的一些產業可以轉移到皖北的阜陽等地。
另一方面,從法人單位就業人員數量占常住人口的比重來看,深圳、廈門、東莞、北京和寧波位居前五,此類城市由于大量外來人口流入,年齡結構較年輕,從業人員占常住人口的比重較高。
譚剛說,珠三角外來人口多,且以年輕人為主,勞動力占比較高,這也是珠三角的一大優勢,人口紅利仍比較明顯。
其中,深圳的法人單位從業人員占常住人口比重高達92.5%,若再加上個體戶從業人員以及在校中小學生數量,則超過了常住人口總量。出現這一現象的主要原因在于,深圳緊挨著東莞、惠州,部分從業人員居住在鄰深地區;其次,深圳的常住人口存在被低估的可能,在今年第六次人口普查后,深圳的常住人口很可能會調高。
相比之下,石家莊、沈陽、大連、重慶和天津的這一占比位列后五位,這主要有幾個因素,一是東北華北的一些城市,年輕人口外流,人口老齡化較為突出;其次,石家莊、重慶等地由于下轄縣區較多,城鎮化率較低,因此有相當一部分人口仍屬于農業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