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工業和信息化部(MIIT)揭露了58個侵犯用戶隱私的應用,包括一些人們日常使用的應用。
同時,這些應用背后的人不是人們認為的小公司,而是一些著名的上市公司。
這份清單顯示,58個應用程序涉及的問題基本上包括“私下收集個人信息”、“與第三方私下分享信息”、“過度收集個人信息”和“過度請求許可”。
一般來說,任何應用程序都應該安裝在手機上。打開應用程序后,會出現一系列彈出窗口,詢問用戶是否可以打開一些授權,包括通訊錄權限、短信權限、位置定位權限和通話權限。2018年8月,中國消費者協會發布了《關于應用程序個人信息披露的調查報告》,其中指出,在安裝和使用移動應用程序時,閱讀位置信息的權利和訪問聯系人的權利是最常遇到的,分別占86.8%和62.3%。
該應用程序泄露了個人數據調查數據,該數據來源于該應用程序的個人信息泄露調查報告。過去兩年,隨著人們在手機上花費的時間越來越多,安裝的應用程序也越來越多。
因此,去年12月,國家網絡信息辦、工業和信息化部、公安部和市場監管總局聯合發布了《App非法采集個人信息的識別方法》,不僅規定了“未經用戶同意采集個人信息”的識別方法,還對識別方法進行了限制。
2019年12月,工業和信息化部發布了第一批侵犯用戶權益的應用通知,41個應用侵犯了用戶隱私。
雖然這些事件不是數據持有人主動出售數據,但這些事件的發生不僅讓人們意識到個人隱私有多不安全,還揭示了隱藏在許多網站和應用背后的灰色產業鏈。
然而,隨著大數據和人工智能等技術的發展,越來越多的應用程序以“用算法準確推送用戶喜歡的內容”的名義,從用戶手機上讀取各種數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