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報時評 范思立
不謀萬世者,不足謀一時;不謀全局者,不足謀一域。當下的中國經濟時局,必須以更加長遠的眼光和更廣闊的視域進行觀察和研判。
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給我國經濟造成巨大沖擊,中央和地方政府出臺了各項政策積極應對,經濟穩步恢復,復工復產逐月好轉,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工作取得重大成果。
雖然二季度經濟增長明顯好于預期,但當前經濟形勢仍然復雜嚴峻,不穩定性不確定性較大。對此,7月30日召開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指出,我們遇到的很多問題是中長期的,必須從持久戰的角度加以認識。這是看清國內經濟形勢的總鑰匙,亦是分析國內經濟形勢的認識論。
中國經濟“三期疊加”的階段性特征仍然存在,即增長速度換擋期、結構調整陣痛期、刺激政策消化期同時存在。根本原因在于中國經濟發展遇到的主要問題是結構性矛盾,是驅動經濟增長的動力由要素投入需要向科技創新轉換。因此,應對中國經濟之策,既要看到短期的疫情沖擊,要有畢其役于一功的力度,將疫情影響降到最小;還要周慮中長期問題,短期政策要均衡長期風險,要兼顧長遠目標和利益。
世界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國際環境日趨復雜。疫情的出現進一步推動了全球政經格局分化、經濟全球化轉化、全球產業鏈供應鏈裂變的趨勢和進程。即使面對中美貿易摩擦等一些雙邊事件,其影響深度和廣度仍在發酵。我們必須對中國外部環境的復雜性和艱巨性有長期性考量和戰略性應對,力量的此消彼長必定是持久戰的結果。
中央的判斷進一步廓清了國內國際政經大勢,這也是指導國內經濟工作的大綱,應該重點關注宏觀政策的如下內容。
牢牢把握擴大內需這個戰略基點。在當前保護主義上升、世界經濟低迷、全球市場萎縮的外部環境下,中國必須充分發揮國內超大規模市場優勢,通過繁榮國內經濟、暢通國內大循環為經濟發展增添動力,帶動世界經濟復蘇。當然,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絕不是關起門來封閉運行,而是通過發揮內需潛力,使國內市場和國際市場更好聯通,更好利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實現更加強勁可持續的發展。
完善宏觀調控跨周期設計和調節。中央的宏觀調控政策已不再局限于經濟周期內的騰挪應對,首次提出跨周期調節,這與中國經濟主要面臨的是中長期問題相契合,說明中央的調控政策將更加關注短期和中長期的協調配合,調控政策更具針對性也更具長遠戰略。同時,對創新宏觀調控政策和提升經濟治理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要確保宏觀政策落地見效。對一季度經濟,中央提出以更大的宏觀政策力度對沖,既然二季度經濟形勢好于預期,目前的政策重點就是確保政策見實效。財政政策要更加積極有為、注重實效,要保障重大項目建設資金,注重質量和效益。貨幣政策則要更加靈活適度、精準導向;關鍵是要保持貨幣供應量和社會融資規模合理增長,推動綜合融資成本明顯下降,而且要確保新增融資重點流向制造業、中小微企業。
一言以蔽之,中國經濟長期向好的趨勢沒有變,應對經濟矛盾需要有久久為功的戰略定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