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監管持續高壓之下,中資銀行結構性存款規模在6月出現驟減。從人民銀行披露的信貸收支數據來看,6月末,全國中資銀行結構性存款余額合計約為10萬億元,較5月末大幅減少約1萬億元,利差空間也明顯壓縮。
中金固定收益研究團隊近期發布報告稱,結構性存款壓降速度超預期,9月末完成既定壓降目標難度并不大。該團隊此前表示,按照監管要求,年內結構性存款或面臨較大的壓降壓力,壓降規模或達到萬億元級別甚至更高。
掛鉤衍生品、具有投資風險的結構性存款,一方面,可接替保本理財,是銀行理財向凈值化轉型的最佳過渡產品;另一方面,因可突破利率限制,幫助銀行吸收存款,因此發行量居高不下。因部分銀行無發行資質、發行“假結構”產品等不合規問題,監管部門對此進行多次規范。在2018年,不少沒有相關發行資質的小銀行還被叫停發行此類產品。
然而,作為銀行、特別是中小銀行的攬儲“利器”,結構性存款始終未能真正降溫,近幾年規模多次沖上10萬億元。特別是今年,規模不僅持續保持在10萬億元之上,在4月末還逼近12萬億元,達到歷史頂點。
究其原因,核心問題還在于,結構性存款產品較高的預期收益率。但這也推高了銀行負債端成本,傳導至融資端,與一直以來支持實體經濟,降低中小微企業融資成本的監管導向背道而馳。特別是今年,因寬松的資金面和低利率,不少企業打起套利算盤,資金空轉屢禁不止。
今年,結構性存款仍然是監管部門重點整治對象。3月初,監管部門下發《關于加強存款利率管理的通知》,從價格上對結構性存款進行約束;監管部門此后又對部分銀行進行窗口指導,要求壓降結構性存款規模,從量上進行限制。
監管部門多管齊下的效果,在最新的人民銀行統計數據中得到明顯體現。中資中小銀行發行的結構性存款,在6月踩下“急剎車”,規模從5月的7.6萬億元降至6.8萬億元,環比下降11%,主要是單位結構性存款減少了6000億元。
中資大型銀行(工行、建行、農行、中行、國開行、交行和郵儲銀行)的結構性存款6月份余額雖然環比減少2368億元,但同比仍增加了約4476億元。
從價格上來看,結構性存款預期收益率也較之前下降,利差空間明顯壓縮。如招商銀行掛鉤黃金的結構性存款產品,期限123天,預期收益率最高不超過4%,只有3.65%。
中金固定收益研究團隊報告稱,6月發行的結構性存款產品平均預期最高收益率從上月的4.54%大幅下降57BP至3.93%,跌破4%;“假結構”產品最高收益率降幅相對較小,其中,國有行下調幅度比股份行更大。在企業短融成本快速上行、結構性存款利率大幅調降之后,利差空間明顯壓縮。
結構性存款規模的縮量,對一些中小銀行攬儲已經帶來壓力。據一位城商行人士透露,該行今年對能否完成對公存款指標有點發愁,原因是結構性存款規模壓降導致的缺口過大,短期內較難補上來。
中金固定收益研究團隊建議,化解存款流失最為直接的辦法就是把結構性存款轉化為定期存款,包括大額存單等。該研究團隊預計,短期內銀行通過大額存單可以承接和轉移部分結構性存款的壓降任務。
作者:魏倩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來源: 上海證券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