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OPPO國內出貨量和利潤雙跌。
CEO陳明永12月在一封內部信中坦承,OPPO“被困住了”,需要“刮骨療毒”式地復盤。
幾天后,陳明永在新年賀詞中給出復盤結果,“2020年將是OPPO新一輪轉型向好的元年”,也是“而今邁步從頭越的元年”。
激昂背后是OPPO自2018年就已開始的艱難轉型。
2018年,華為在國內市場出貨量達到1.05億部,OPPO為7890萬部。前者同比增速為15.5%,后者為-2%。
同一年,OPPO叫停瘋狂的明星代言廣告,轉換品牌傳播風格,主打科技屬性。
駐扎在三四線城市的門店、在各大綜藝節目刷臉冠名、因為便宜好看而異常熱銷……這些曾經助推OPPO登上寶座的標簽,被逐一舍棄。
首當其沖,便是營銷。
自2019年起,OPPO已在刻意減少綜藝節目的投放。而到今年,有細心網友發現,在去年做完《明星大偵探》第五季后,OPPO幾乎停掉了綜藝投放,只保留了一個《奔跑吧》的特約播放,與其過去幾年一擲千金的投放風格相去甚遠。
據不完全統計,今年上半年的頭部綜藝中,《快樂大本營》、《王牌對王牌》、《極限挑戰》、《向往的生活》、《天天向上》等被vivo、小米和紅米占領;即便在網綜上,侃科技頻道查閱愛奇藝、騰訊視頻、優酷和芒果TV的自制綜藝后也沒有發現OPPO的身影。
OPPO在綜藝投放上的撤退,或與全球營銷總裁沈義人的離開有關。
作為一名自主運營社交媒體的高管,沈義人一度成為OPPO對外的一個窗口,其在微博擁有113萬粉絲,甚至還自嘲過因為爆料太多險些被公司法務部起訴。
沈義人的離開似乎沒有征兆。4月13日還在主導Ace 2發布,4月20日突然在微博宣布,因個人健康原因卸任OPPO全球營銷總裁職務。
而幾乎在同一時間,OPPO宣布了兩個新的人事任命,老將劉波、劉列分別出任OPPO中國區總裁、OPPO全球營銷總裁,后者正是接替沈義人。
36氪在今年年初的一篇報道里,援引一位OPPO內部人士的說法稱,OPPO今年將延續此前的營銷打法,加強廣告和品牌宣傳,甚至做好了預虧的準備。
但這種說法與陳明永“刮骨療毒”的表態又相互矛盾,以至于外界猜測,沈義人的離開是否是矛盾激化的一個決堤口。
無論如何,沈義人離開后,OPPO正在發生變化,而這些變化對OPPO來說,還難言好壞。
撤掉綜藝投放,OPPO仍在“刮骨療毒”
前幾年,在廣告行業流傳著這樣一句話:天下綜藝千千萬,OV冠名占一半。
這并不是一句戲言。
蒙牛、伊利、OPPO和vivo四家企業被稱為“兩機兩奶”,指它們常年“霸屏”各類綜藝節目。
以2019年為例,這四家企業一共投放了電視臺+視頻網站共38檔綜藝節目,幾乎覆蓋了所有類別和渠道。
OPPO、vivo自2015年開始成為各大綜藝節目的“常駐嘉賓”,甚至在2016年、2017年帶動了手機行業整體“廣告化”,明星代言、冠名綜藝、占領硬廣……
據不完全統計,2015—2017年,OPPO、vivo冠名和贊助的綜藝節目有24檔之多。
其中,2017年,OPPO開年贊助了《奔跑吧》第五季,斥資5億拿下《中國新歌聲》第二季獨家冠名權,2億拿下《跨界歌王》第二季獨家冠名。
據坊間估算,OPPO當年用于投放綜藝的營銷費用高達28億人民幣,這還不算贊助微博之夜、維密秀以及登上《時尚COSMO》和《時尚芭莎》的費用。
與之對應的是,2017年OPPO一共賣出了1.118億部手機,同比增速達到12%,高于華為的9.9%。
然而這種情況在2018年發生了反轉。
華為在線下渠道的猛攻,對OPPO賴以生存的商業模式,造成了不小的沖擊。
OPPO以線下渠道為生,信奉明星廣告、地面門店、促銷員的三維銷售體系。華為2015年底提出“千縣計劃”,在線下渠道的布局極度類似OV,甚至不惜高價挖走OV的線下代理商和培訓人員。
2016年左右,華為將蘇皖浙地區培訓總經理聘請過去,成為當年標志性的行業事件。
廣告層面的瘋狂投放,配合地面門店擴張和渠道利潤,華為很快就在線下打開了局面。
2016年,OPPO登頂銷冠,出貨達到7840萬,同期華為出貨7660萬。2018年,華為在國內市場出貨量增至1.05億部,而OPPO為8280萬部。
同一年,OPPO開始變陣,減少娛樂屬性增加科技屬性,用業內人士的話說,OPPO開始用華為的方式對抗華為。
2018年—2019年,OPPO已經在有序撤離綜藝投放。18年投放數量雖然沒有減少,但合作方式已由獨家冠名轉向成本更低的特約贊助、聯合播出,到2019年,這種趨勢更為明顯。
2019年OPPO只投放了8檔綜藝,其中獨家冠名由18年的6擋減少到3檔。
投放縮水但并未阻止銷量下滑。
IDC統計數據顯示,2019年OPPO手機在中國出貨量同比下滑20.4%,僅為6280萬臺,排名第三。
OPPO拒絕趨近谷底
OPPO在2018年意識到了危機。
手機行業整體向線下進發、市場天花板逼近,包括國際市場對中國廠商的多重因素影響,這些大環境下的風向變化,對深處行業的每一家品牌而言,都是無法避免的。
2019年初,美國對華為的阻擊成為市場消化銷量的催化劑。2019年前10個月,華為就已完成2億臺出貨量,其中國內市場成為主要糧倉。
受創最重的,自然是依賴線下渠道的OPPO和vivo。
突圍、自救,vivo選擇瞄準線上,OPPO選擇效仿華為。
2019年,OPPO將原有的R系列換為新品牌Reno,初代產品對標華為P系列,調性偏重商務簡潔,可惜Reno較當年R系列的盛況相去甚遠。
以華為的打法去對抗華為行不通,去年年末的Reno 3,OPPO又重回流量明星代言、話題綜藝冠名、地面廣告轟炸的傳統模式,今年發布的Reno 4也是如此,而這又與2018年的轉型初衷相悖。
OPPO過去賴以生存的營銷和渠道體系,在應對新競爭或者說高維競爭上,出現了短板,被華為帶偏了節奏,慌亂轉型反而拖累了銷量。
高空的明星廣告轟炸,配合地面門店和導購員的精準話術,加之OPPO給到渠道商高額的返點利潤,以及OPPO遍布全國三四線城市的渠道布局,造就了R9s連續三個月拿下銷量第一的輝煌成績。
但這一套體系,必須建立在不斷更新的過硬產品和高昂渠道費用之上。
而華為的整體策略,幾乎復制了這一套體系。在產品和渠道費用上,華為都做出了比OPPO更好的成績,這才有了渠道商倒戈、OPPO銷量逐年下滑。
今年,OPPO也開始轉入線上。Ace系列分拆的背后,是OPPO決心挺入線上市場,以低價謀銷量的陽謀。事實上,當初將realme調回國內,也是一樣的目的。
realme在低端市場與紅米競爭,Ace系列與小米、榮耀高端競爭。
同時,OPPO在渠道上也開始調整。
一方面,學習華為、小米進入Shopping Mall,以一線及省會城市作為首要目標,進駐重點、核心購物中心。劉波此前透露,OPPO目前已進駐600多家shopping mall,到2020年末會進入近1000家shopping mall。
不過,OPPO進入shopping mall也并非一帆風順。
零售必須要增加消費者的到店率,這對以手機為主營業務的OPPO來說,是無法避免的難題。手機品類換機周期平均24個月,已成為消費大件;雖是剛需,但復購率并不高,并不能給以“流量”賺錢的Shopping Mall賦能。
小米集團總裁林斌曾表示,手機是購買頻次較低的產品,如果只是賣手機,小米是不敢開小米之家零售店的。
如今這個問題擺在OPPO面前,其IoT業務還在起步中,目前只發布了智能手表、無線耳機、5G CPE等產品,而小米之家的產品種數已經突破150+。
另一方面,OPPO也著手改變自己的線下渠道運維思路。
從銷售和售后分開,變為提供整體、整套服務方案,也就是由銷售型轉向服務型。在手機之外,OPPO也嘗試利用金融產品、以舊換新這類高毛利的服務業務增加營收。
轉向服務型對于OPPO的挑戰在于,龐大的線下導購人員需要轉換思維模式和銷售技巧,原來把產品推銷給顧客就好了,現在賣出產品才是服務的開始。
并且,OPPO的線下門店已經降至20萬左右,兩年左右時間已經少了5萬多家,且隨著OPPO對線下門店的改造和渠道利潤降低,加上華為、榮耀對低線市場的掠奪,門店和導購的數量減少問題預計還會加劇。
OPPO的決心和時間
OPPO下決心要有所突破。
2019年年初,OPPO宣布成立新興移動終端事業部,推出子品牌“智美心品”,計劃建立開放性loT平臺。其實,早在2014年OPPO就推出了首款智能手環O-Band,最終卻是不了了之。
在外界看來,OPPO終于邁向IoT的步伐了。9月正式推出首款無線耳機Enco Q1;12月推出首款路由產品5G CPE T1;再到今年3月首款OPPO WATCH亮相。
一年時間拿出包括手表、耳機、路由等多款設備,加上去年年底陳永明終于說出“OPPO不再是一家手機公司”,也說明OPPO終于下定決心“不做OPPO”了。
在OPPO首次科技大會上,6年沒在公開場合講話的陳明永破天荒站上了講臺,并且號稱未來3年要投入500億到研發上,業內也頻頻傳出OPPO要開發芯片的消息。
這是OPPO下決心突破的又一個強信號。不過,重磅投入研發看似也是OPPO的無奈選擇,因為單純依靠搶供應鏈技術收割首發紅利這一套已經快玩不下去了。
回到更現實問題中來,OPPO的“刮骨療毒”還有多少時間?
產品上,上層投入巨額資金研發,下層重新劃分產品線,缺點是研發成效時間不確定、成敗不確定,畢竟華為做海思耗費了十幾年,這注定是一個漫長而又艱辛的過程;
渠道上,線下門店數量銳減,OPPO固有的底線渠道優勢仍在,但也要面對華為、小米甚至榮耀的沖擊,高線市場Shopping Mall也不是一時之功,需要配合IoT產品推進,否則Shopping Mall的進駐、營收都是問題。
面對2019年的困局,陳明永在內部信中安慰員工:OPPO在功能機切換到智能機時“脫了一層皮”,仍然活了下來,這次也能度過難關。
但那個輕松收割紅利的時代已經過去了。
Counterpoint此前公布了2020年 Q1國內數據,OPPO以17%排在第三,這一數字比一年前降低了兩個百分點,與華為的差距從10%升到了12%。
甚至在Canalys的統計報告中,OPPO與華為的差距更大,從13.1%升至17.6%。
更可怕的是,去年同期OPPO的增長率還為-4%,今年則擴大到-26%。
OPPO如今不得不變得更加“本分”,停掉綜藝投放,改變營銷策略,以退為進,等待大象轉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