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位老年客戶來到中國銀行浙江溫州永嘉上塘支行辦理匯款業務,大堂經理及智能柜臺專員在進行匯款“四必問”時,發現老人的匯款用途及表達邏輯較為可疑。
深入了解后,得知老人前段時間曾遭遇過電信詐騙,這幾日接到“好心人”電話稱之前被電信詐騙的案件有了進展,不過需要老人先交付6800元的保證金,才能從公安局繳獲的200多萬元中區分出老人被騙的那部分資金。當老人表示短時間無法籌集6800元后,對方便聲稱可幫忙墊付5800元,由老人自己籌集1000元匯入到指定賬戶。
聽完老人描述,該行工作人員當即通過系統查詢收款賬戶,發現該賬戶開戶行在福建洛江,并非老人描述的北京開戶,開戶日期為2020年5月,交易流水呈現賬戶資金“快進快出”特征,符合電信詐騙操作模式。
鑒于此,大堂經理及智能柜臺專員意識到這是電信網絡詐騙的新套路,不法分子在被騙客戶身上繼續“做文章”,充當“好心人”,實施“連環騙”,隨即耐心勸說老人。最終,老人放棄了匯款,避免了二次損失。
記者了解到,當前電信網絡詐騙主要有如下幾方面特點:一是作案手法變化快。犯罪分子作案手法翻新層出,千方百計編造各種虛假事實進行詐騙犯罪,從最初的“中獎”、“消費”虛假信息,發展到“綁架勒索”、“電話欠費”等虛構事實詐騙,甚至冒充電信工作人員、公安民警詐騙,欺騙性非常大,識別很困難,普通群眾非常容易上當受騙。
二是社會危害相對較大。一些群眾多年的積蓄一夜之間被犯罪分子騙取,思想包袱很大,個別群眾因被騙厭世輕生自殺,給社會治安管理工作帶來了很大壓力。
三時受害群體不特定。通過梳理分析,受害群體按職業分,有在校學生、個體老板、下崗工人、打工人員、農民;按年齡段分,青年人、中年人和老年人均占一定比例。
四是偵辦難度大。由于電信詐騙犯罪往往是跨地區甚至是跨境作案,涉案資金賬戶和受害人遍布全國各地,地區協作成本高、破案難度大。另外,此類犯罪涉及互聯網、電信、計算機等多個領域,加之銀行具有開戶方便、銷戶方便、轉賬方便、取款方便等功能優勢,犯罪分子轉移贓款便捷迅速,證據固定難度大,追回贓款的可能性小。
那么,對金融消費者而言,該如何防范電信網絡詐騙?對此,業內專家表示,首先是做到“六不”,即不輕信、不匯款、不透漏、不掃碼、不點擊鏈接、不接聽轉接電話。其次做到“三問”,即遇到情況,主動問本地警察、主動問銀行、主動問當事人。
此外,還建議養成“七個好習慣”,分別是保護好個人身份證和銀行卡信息,保管好不用的復印件、睡眠卡、交易流水信息;網上銀行操作時,最好手工輸入銀行官方網址,防止登錄釣魚網站;輸入密碼時,用手遮擋;密碼要設置得相對復雜、獨立,避免過于簡單,避免與其他密碼相同,定期更換;開通賬戶動賬通知短信,一旦發現賬戶資金有異常變動,立刻凍結或掛失;不隨意鏈接不明公共wifi進行網上銀行、支付賬戶操作;單獨設立小額獨立銀行賬戶,用于日常網上購物、消費。(經濟日報記者 錢箐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