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極有北極熊,南極有企鵝,

這是大家都知道的事實,但為什么南極沒有北極熊,企鵝不跑到北極呢?科學界一般認為,一個長赤道讓兩極的喜寒動物永遠無法相見。但令人驚訝的是,最新的海洋生物普查顯示,至少235種海洋生物同時生活在北極和南極海域。這一發現給科學家們帶來了許多新難題:常見的兩極生物到底起源于何地?極地生物為何在地球的兩個尾端都出現“跨越赤道之謎”到底該如何解開?
動物也能當“北漂”?
一些科學家認為,許多海洋物種隨著冷水從南極洲向北遷移到北極。在赤道附近的熱帶海底也發現了熱愛冷水的生物,從而證實了上述理論。通過基因分析,科學家證明,生活在南極附近南大洋的一種古章魚是生活在大洋深處的所有章魚的祖先,

研究人員發現,不同種類的深海章魚“入侵”了不同的深海區域。近3000萬年來,每次深海章魚的遷徙都伴隨著南極冰層的減少,但這并不能消除這些深海章魚的“南極血統”。
這給了科學家冰河時代的假設。在冰河時代,兩極之間的距離沒有今天那么遠。南極的冰緊緊地包裹著極地海洋。這時,出現了大量的新種。他們生活在高密度的深海中。由于冰川融化、密度增大等原因,出現了新一輪的北上氣流。這些新物種開始隨著洋流向北漂流,它們來到世界各地,使整個世界重新煥發出海洋的面貌。

板塊說:地球板塊突然斷裂,熊鵝自此分道揚鑣
板塊理論學說是一個被許多科學家接受的假說。這些科學家相信,很久以前,生活在南極洲的企鵝和北極熊現在生活在基本相同的地區。
突然,在某個時期,地球板塊突然斷裂,分裂的地方正是企鵝和北極熊生活的地方。這種分裂將大多數企鵝和北極熊分成兩個不同的板塊。
隨著時間的推移,大部分企鵝生活在板塊中,企鵝一代又一代地繁衍生息,而只有一小部分北極熊因為獨居而慢慢喪失繁衍能力,逐漸消失;相反,在另一個板塊中,大部分北極熊都生活在那里,北極熊一代又一代地繁衍后代,只有一小部分企鵝,同樣由于生活在與世隔絕的環境中,它們逐漸喪失繁衍能力,然后逐漸消失。
氣候說:熊往南不適應,鵝往北不適應

“氣候理論”是與“板塊理論”相關的第二個假說。這個假設的基本思想是企鵝和熊曾經生活在同一個板塊里。板塊破裂后,部分板塊向南移動,部分板塊向北移動。在移動過程中,由于氣候條件的差異,南移的板塊,白熊由于不適應氣候狀況,滅絕了,只有企鵝生存下來了;北移的板塊,企鵝由于不適應氣候狀況滅絕了,只有白熊生存下來了。
科學家解釋說,南極和北極在地理和氣候上是不一樣的。南極洲是一個覆蓋著厚厚冰層的大陸,四周是廣闊的海洋,遠離大陸,周圍只有幾個小島。這樣的地理條件使得動物不可能遷移到南極陸地,那里的惡劣氣候只能讓一些原始昆蟲生命和一些低級苔蘚植物生長,因此南極陸地上沒有大型植物,因此沒有大型食草動物,也沒有像北極熊這樣的食肉動物。
為什么企鵝生活在南極洲?原來,在這個地區溫暖的海水下面,注入了一股北流的冷水。這不僅改變了海水的溫度,也改變了海水的成分,讓企鵝在這里可以獲得足夠的食物。
氣候理論的一個成功之處在于,它很好地回答了為什么今天生活在南極的企鵝不能向北行進到北極,北極熊不能到達南極的問題。根據氣候理論,南極企鵝之所以沒有北上,是因為炎熱的熱帶氣候阻礙了它們北上,特別是因為它們無法忍受溫暖的熱帶水。企鵝的生理特性決定了它們必須呆在南極洲冰雪融化的海水中,或是在深海較冷的海水中流動。這樣,溫暖的赤道氣流和較高的溫度形成了物理屏障,使熱企鵝無法游過。同樣,北極熊也不能在高溫中向南旅行。因此,這兩種動物只好隔“海”相望,老死不相往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