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自中興、華為事件后,美國就開始不斷地以各種“理由”來打壓中國高科技公司,而近日,繼臺積電之后,中芯國際也宣布對華為芯片的“無能為力”,這也就意味著不僅僅華為海思芯片將會陷入到全新“困境”之中,就連有使用到美國技術或者是相關設備的芯片代工企業,都將無法繼續為華為代工相關的芯片產品,華為的芯片供應已經成為了一個大問題。
中芯國際的最大股東是誰?說出來你可能不信,最大股東是一家國有企業。這要從中芯國際的創立開始說起,中芯國際創立于2000年,和臺積電(創辦于1987年)相比晚了十幾年,2000年張汝京帶著籌集的10億美元來到上海,創辦了中芯國際。
張汝京畢業于臺灣大學,后來去美國留學,畢業后進入當時美國最牛的半導體企業——德州儀器,在這里工作了20年,而臺積電的創始人張忠謀也曾在德州儀器工作20多年。張汝京在創辦中芯國際之前,在美國、日本、新加坡等地創辦并管理著數十家IC工廠。
張汝京在上海創辦中芯國際之后,便開始“攻城略地”,準備實現自己的夢想。經過4年的發展,中芯國際的營收成功突破4億美元,發展勢頭非常猛,當時中芯國際已經成為全球第三大晶圓代工廠。
但是,隨后和臺積電的官司以及內部股權之爭,讓中芯國際的發展受到很大影響。從2003年開始,臺積電多次起訴中芯國際侵害其專利,2005年中芯國際向臺積電賠償了1.75億美元;2006年臺積電再次起訴中芯國際,2009年中芯國際敗訴,臺積電獲得中芯國際8%的股權,成為第三大股東。
在2003年的時候,中芯國際獲得了6億美元的投資,股東較為分散,其中摩托羅拉獲得了中芯國際11%的股權。2004年中芯國際掛牌上市,上海實業持股13.6%,成為第一大股東。2009年中芯國際敗訴之后,張汝京辭職,離開了自己一手創辦的中芯國際。
隨后,王寧國接替了張汝京的位置,開始帶領中芯國際繼續前行。2010年,中芯國際首次開始新股配售,籌集1億美元,股權再次發生改變。這次,中芯國際的第一大股東是大唐電信,持股14%,上海實業持股8.7%,臺積電持股6.9%。
從紐交所退市一年后,中芯國際向上交所科創板提交上市申請,或成紅籌回A第一股。公司此次IPO擬募集資金200億元,超越中國通號,成為科創板新晉“募資王”。
上市申請被受理三天后,中芯國際迎來首輪問詢。6月7日晚,中芯國際對首輪問詢六大類29個問題做出了回復,用時僅4天,再次刷新科創板記錄。
2019年6月,中芯國際從紐交所退市,轉入OTC市場(場外交易市場)。此后,關于中芯國際回歸A股的消息頻頻傳出。不過,當時紅籌回A股市值必須超過2000億元,中芯國際并未達到相應標準。
2020年4月30日,中國證監會發布《關于創新試點紅籌企業在境內上市相關安排的公告》,下調上市紅籌企業回歸A股門檻。中芯國際5月5日即在港交所發布公告擬在上交所科創板上市。
6月1日,中芯國際的科創板上市申請被上交所受理,并披露招股書(申報稿)。作為已在境外上市的紅籌企業,中芯國際選擇的具體上市標準為:“市值200億元人民幣以上,且擁有自主研發、國際領先技術,科技創新能力較強,同行業競爭中處于相對優勢地位。”
目前中芯國際沒有控股股東和實際控制人。
報告期內,公司任何單一股東持股比例均低于30.00%。截至2019年12月31日,公司第一大股東大唐香港持股比例為17.00%,第二大股東鑫芯香港持股 比例為 15.76%。
招股書顯示,目前,董事會有14位董事,各股東提名的董事人數均低于董事總人數的二分之一,不存在單一股東通過實際支配公司股份表決權能夠決定公司董事會半數以上成員選任或足以對股東大會的決議產生重大影響的情形,且公司主要股東之間無關聯關系、一致行動關系,因此,公司無控股股東和實際控制人。
只要中芯國際公司上市后股東沒有重大變動,相信政府應該允許中芯國際公司在研發方面投入大量資金。獨立研發也是政府支持的事情。中芯國際也應該做好在短期內賠錢的準備,因為它的一個國內同行,政府投資了800億美元,現在市值只有100億美元,所以這是一件吃力不討好的事情。可是這個事情必須有人去做,以前是華為,現在是所有的中國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