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冠肺炎疫情給經濟社會帶來嚴峻挑戰之際,中央出臺關于新基建相關政策,致力于打造充滿科技和數字元素的新型基礎設施,推動數字紅利釋放,這對穩投資、促消費、助升級都有極大鼓舞作用。新基建將成為經濟發展新動能。
如何認識新基建?
新基建的定位是數字時代的“信息高速公路”。工業經濟時代,生產要素通過鐵路、公路等物理道路流轉,“鐵公基”是基礎設施的主要組成部分;數字經濟時代,數據成為新的生產要素,計算成為新的生產力,“云網端”等新一代基礎設施構建起生產要素流轉的虛擬“高速路”。從生產關系的角度看,數字時代的基礎設施帶來強連接,導致組織分工方式發生變化,從而帶動了平臺經濟體的崛起;從生產力的角度看,個性化、定制化、敏捷柔性生產更多體現出“以人為本”,推動規模經濟轉向范圍經濟。
新基建的核心是夯實“數字”發展基礎。新基建從數字化出發,將基礎設施建立在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基礎上,比傳統基礎設施建設更具科技元素、數據元素和智能元素,是基于信任和安全的新一代基礎設施建設。新基建的重點在于數字經濟發展和傳統產業智能化轉型升級的深度融合,這從根本上有別于分散、異步、低效的傳統IT系統建設。
新基建的意義在于揭開了經濟社會全面數字化轉型的序章。新基建為未來萬物互聯時代做準備,激活數字經濟新動能,有力支撐現代化經濟體系建設和經濟高質量發展。同時,釋放數字紅利,加快各領域數字化轉型和智能化發展。可以說,新基建是面向數字時代基礎設施智能化轉型升級的 “進軍令”。

如何推動新基建?
除了建設5G、數據中心等七大類項目外,推動新基建需重點從以下四個方面著力。
1 強連接:建立安全泛在的萬物互聯
5G作為“新基建”的“領頭雁”,不管是從其承接未來的產業規模,還是從其對新興產業所起的技術作用來看,都是最值得期待的。當今社會,移動互聯將人和人、人和商品、人和服務等連接到一起;下一步,5G技術將提供全方位、立體、高速和安全的連接能力,把移動互聯升級到更具想象空間的萬物互聯。未來將引發眾多行業變革,為全球帶來新一輪產業發展機遇。
2 強云端:推動全業務流程上云在線
區別于傳統IT基礎設施煙囪式的建設,新基建首先是要系統上云,完成規模化在線的第一步。隨后,基于新型基礎設施的在線化,核心業務甚至全流程的在線化也將成為現實。今年,許多工作、生活、場景前移到了線上,在線應用已經得到蓬勃發展。未來,新基建將推動企業生產、社會公共服務等全流程上云。“上云”將成為新基建區別于傳統基礎設施建設的一個關鍵動作。
3 強融合:引導跨界發展 助力產業升級
一是通過新基建帶動更廣泛領域形成數字經濟與傳統經濟跨界融合的新增長點。當前,歐美國家正在爭奪高端制造業,低端的制造業在向東南亞流出,我國在人口紅利逐漸消失的情況下,更需要抓住新基建機遇,加快高端制造、生物醫藥、能源互聯網等跨界融合式創新。
二是通過新基建推動產業界的跨界融合。在第四次工業革命中,人工智能、自動駕駛汽車和物聯網等技術將逐步融入人類生活。

4 強賦能:推動企業級服務(To B 業務)快速增長
新基建不僅僅是一次基礎設施的升級,也是一次產業革命的升級,是互聯網行業從消費互聯網走向產業互聯網的一個關鍵舉措,將大范圍推動企業級的應用落地,最終推動建立現代產業體系。
我們的數字經濟已經有一定的基礎,但主要集中在消費互聯網領域,即面向終端消費者提供服務。新一輪的基礎設施建設所支持的數字經濟領域,在涵蓋消費互聯網的同時,也將包括生產環節,即面向產業互聯網提供服務,從而促使To B業務蓬勃發展。隨著我國的消費升級和工業改造加快,新零售、大交通、大文化、大健康等領域都呈現出蓬勃發展勢頭,不斷推動產業互聯網的大發展,為企業級數字化轉型注入強勁動力。
如何創造新基建軟環境?
新基建要撬動更大的經濟社會發展動力,就需要創造與之相適應的軟環境。與基建等硬層面相比,軟的層面有更大的提升空間。軟環境包括要素培育、平臺搭建、場景拓展、治理提升。
1 要素環境:數據新要素動能的釋放
數據作為當前最活躍的要素,是推動新基建激發更大社會經濟效益的“活水”。數據是經濟流動的血液,驅動智能和創新,支撐并帶動新基建所承載的產業升級。當前,數據要素市場化配置尚處于起步階段,在數據確權、開放、流通、交易等方面仍存在諸多瓶頸和制約,數據資源全要素流通還不夠通暢。要通過技術和制度雙重發力,尋找到數據自由流動、開發利用與數據安全保護之間的動態平衡點。激活公共數據價值,創新數據要素治理模式,進一步激發數據在拉動我國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中的乘數效應。
2 產業環境:創新合作平臺的搭建
新基建將推動更多傳統產業的數字化轉型,這一進程需要跨界合作,需要更加開放融合的產業生態。平臺以極低的成本將碎片化的能力和資源整合起來,推動生態協作和共享發展,如阿里、騰訊、百度各自建設生態體系,加強內部協作,并激活了微經濟。
對于更大范圍和公共層面的創新和研發而言,需要以國家之力來推動。通過建設全球創新網絡,搭建面向未來的新一代科研基礎設施,孵化產生更多的跨界融合應用,推動更多的傳統產業乘上新基建所構筑的“高速賽道”,從而推動規模經濟和范圍經濟的融合,加快新舊發展動能轉換。

3 需求環境:應用場景和需求的拓展
5G、云網端將加速各行各業數字化轉型進程,需要更多的新應用場景、新建設模式和新商業模式來落地,從而推動產業進入正向循環。數字化的轉型是由技術牽引開啟的,但最終取決于社會對數字化的準備程度。我國目前已有9億多網民,但依然有龐大的人口缺席網絡社會。
因此,需提升社會數字化就緒程度,積極創造應用場景和需求,推動更廣泛的群體接觸互聯網、使用互聯網,享受數字紅利。
4 制度環境:規則和政策的調適
新基建推動社會數字化轉型,帶來更加扁平化的社會和更加松散靈活的新型組織結構。智能終端、智能設施、工業智能在開啟全面智能化的同時,也帶來新一輪安全風險,對傳統的信用體系、治理模式等軟環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數字化時代需要與之相應的制度、規則和標準,需要開啟新認知,凝聚新共識,構建新治理,通過進一步激發制度優勢,完善政策環境,將新基建帶來的技術紅利與制度紅利、政策紅利相碰撞,推動實現有序且有活力的治理新秩序。

展望和建議
新基建作為數字世界的基石,將對未來科技、經濟、文化與社會帶來“整體的質變”和“化學反應”。建議從國家戰略高度加強頂層設計,持續創新機制,統籌規劃各類要素,夯實發展基礎。
1 新生態:基于數據構建開放共享的信任生態
數據要素激活和流通的前提在于打造信任、安全的生態環境。構建分等級的數據保護和風險評估體系,加快完善落實數據確權、定價,以及市場監管運行、數據安全保護機制等各方面的制度化建設和細化措施是首要任務。在信任安全的生態體系下,加快推動政府數據的開放共享,降低數據交易成本。通過推動各地區、各部門間數據共享交換、制定出臺數據共享責任清單、探索建立統一規范的數據管理制度等方式,持續推動政府數據開放及政府與社會數據之間的融合,進一步釋放數據價值。
2 新標桿:發揮企業主導和示范力量
突破傳統基建依托國家和地方政府主導的舊方式,引導建立市場多元化主體機制是新基建發展需要明確的重點之一。充分發揮企業、平臺的主導力量,一方面要持續優化營商環境,營造公平競爭氛圍,減少企業投資政策障礙,發揮國有企業和民營企業各自優勢,保障企業的建設主體地位;另一方面要樹立一批標桿企業,形成示范帶動效應,激發企業參與新基建投入的內生動能和信心。此外,以產業為依托,以關鍵工程和重大項目為抓手,加大政府在基礎領域的投資力度,加快公共平臺建設。
3 新能力:全面提高公民的數字素養
加強全民數字技能培訓,全面提升公民的數字素養。降低用戶使用數字產品的門檻及難度,提升消費者對5G、人工智能等新技術的接受程度,推動數字化終端快速普及。補齊貧困地區基礎網絡設施短板,助力提升學齡人口數字技能和素養,逐步提升農村人口利用數字化手段致富的能力,不斷縮小數字鴻溝。
4 新治理:堅持底線思維和包容審慎監管
對新基建重點發展領域涉及的相關行業和重點工程,要采取既堅持底線思維、防范風險,又包容審慎、充分激發市場活力的新治理思路。一是堅持依法管理。對出現假冒偽劣、侵犯知識產權、嚴重侵害消費者權益的行為,要依法從嚴打擊。二是實行包容審慎監管。要不斷適應新業態特點,持續深化“放管服”改革,探索有利于激發市場活力的監管思路,為新基建快速健康發展營造良好的治理環境。
?本文 來自傳播君約訪,作者張曉系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副主任。
?征訂 《網絡傳播》雜志郵發代號:80-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