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用戶規模的增加,國內知識付費市場產業規模迅速擴大。中投產業研究院發布的報告顯示,知識付費市場有望在2020年突破392億元,比較五年前的15.9億元可實現增長超20倍。與此同時,各種渾水摸魚的套路也隨之出現。有部分知識付費產品用可得到資質證書等文字誘使消費者購買,但這一證書或資質證明可能并非官方認證。同時,講師給自身的就職從業經歷不斷貼金迷惑消費者,或在課程過程中更換講師等問題時有發生。此外,充斥在多個平臺上的代充盡管價格較低,但也會出現購買后很快失效等情況,令消費者承受損失。
問題一拿證書當誘餌
當下,隨著對知識產權保護的加強、內容生產者的大量出現和線上支付的普及,國內知識付費產業規模迅速擴大。某知識付費平臺品牌宣傳負責人告訴北京商報記者,平臺上的學員有的只是單純地來學習知識,另一些則有明確目的,如家長為了讓孩子多拿證好升學、求職者為了有證書好就業,“我們會抓住這樣的心理,在宣傳中說明課程和證書的關聯性”。
以此前“凱叔講故事”App上推出的“0基礎少兒圍棋課·全年班”為例,就有消費者反映,最初宣傳時平臺方聲稱“報名該課程可額外享受線上圍棋等級考試服務,考試通過者,可獲取相應等級的證書”。消費者原以為宣傳中提到的等級證書是由相關專業機構認證的,結果發現所謂的考試是該平臺自己舉辦的。
諸如此類的事件不在少數,在黑貓投訴平臺上,可以看到很多消費者投訴參加培訓課程后獲得的證書無效。例如有消費者投訴參報一步教育學苑的ACI相關技能證書培訓后,才得知此證書無效,已被央視曝光。還有消費者已經在環球網校報考了二級建造師考試,但業務員聲稱BIM證書可以“免考”,且由人社部發證、可以掛靠。消費者在收到證書后才發現證書根本沒有人社部的蓋章,而是一個名為繼續工程協會的社會團體頒發的培訓學時證書。
問題二講師資質水分大
除了資格證作為誘餌以外,如今各大知識付費平臺也習慣于用講師做為招生的重要宣傳籌碼,而消費者們也普遍認為業內知名講師、名校名師提供的課程質量更有保障,也更愿意購買由好講師提供的課程。然而,有些時候講師的履歷并不如宣傳中的那樣優秀、或在開課一段時間后更換講師,消費者只有聽課后才能發現講師水平不高的問題。此時課程已經開通,部分平臺難以退款,導致消費者權益受損。
例如,黑貓投訴平臺顯示,高頓網校存在課程質量差、頻繁更換班主任、退款難等問題,更有投訴稱課程宣傳中的“上海財經大學講師”實際上是“上海財經大學EDP中心講師”。公開資料顯示,上海財經大學是國家“211工程”、“985工程優勢學科創新平臺”重點建設高校。但在該大學商學院官方網站上顯示,“上海財經大學EDP中心”是為滿足組織高層管理者的知識需求而設立的非學位教育項目,與消費者心目中的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有較大區別。
在后續課程中隨意更換講師也是常見的問題。在黑貓投訴平臺上可以發現,有消費者在東奧會計在線購買了3年的注冊會計師課程,該課程出售時標明由趙耀、郭守杰等名師授課,但在后續課程中不包含購買時標注的許多講師,更換講師時也未通知消費者。潭州教育后期課程同樣存在更改課時不及時通知、更換講師等問題。
問題三代充亂象頻發
在一些消費者看來,有些線上知識付費平臺價格偏高;而即使價格在可接受的范圍內,也有一些消費者會嘗試尋找更便宜的購買渠道比價,低價代充服務應運而生。例如,喜馬拉雅FM的年費會員官方價格218元,如有優惠到手價在110元左右,但在淘寶、閑魚等平臺均可見30元左右的低價代充服務。
盡管這些服務的評論區大多只有好評,但如果去其他論壇平臺搜索,則可以找到一些消費者上當受騙的經歷。有消費者稱,代充賣家會通過蘋果的渠道充值,過幾天再取消訂購,導致消費者會員失效。但因提前聲明了“不包售后”,消費者無法討回自己的損失。
此外,淘寶店主方女士向北京商報記者介紹稱,即使淘寶店鋪因嚴重違規被關停,也可以通過更換網絡IP和注冊身份證的方式重新開店。另外,方女士認為淘寶店鋪相對來說“規矩”比較多,而閑魚等平臺規則較為寬松,商品出現問題的可能性也更大。
買前充分了解保存消費記錄
據智研咨詢的《2020年中國知識付費行業用戶規模、市場規模及行業發展趨勢分析預測》顯示,2020年知識付費用戶規模有望突破4億人。此前,中國青年報社社會調查中心聯合問卷網對2005名購買過付費知識類產品的受訪者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74.7%的受訪者購買了需要付費的知識類產品后遇到過不符合預期的情況。
為知識付費購買課程屬于消費行為,對于企業進行宣傳時打“擦邊球”的行為,我國法律有具體規定。北京中聞律師事務所律師趙虎向北京商報記者表示,目前我國包括《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廣告法》和《不正當競爭法》在內的法律均對虛假宣傳進行了相應規定,當遇到涉嫌虛假宣傳一事時,雖然各方說法不一,但應以一般人或是消費者的理解為基礎。針對“凱叔講故事”的案例,趙虎認為若平臺方在提及“等級考試服務”等相關描述時,未進一步明確該類考試的具體情況,導致消費者產生誤解,將存在虛假宣傳的嫌疑、涉嫌違法。
在購買產品時,消費者也需提高警惕。趙虎提醒消費者,在購買相關產品時,一定要在前期與企業客服進行詳細溝通,并注意保留證據。同時,在產品使用過程中遇到問題,消費者也應依法維權。北京國雙律師事務所合伙人許旭律師表示,就培訓內容與宣傳不一致的問題,學員可以依照合同約定向培訓者要求返還部分學費等要求。如果培訓機構拒絕賠償,可以通過投訴乃至訴訟的方式維權。另外,許旭表示,案例中的代充店家恐涉嫌詐騙,消費者應保留好聊天記錄、轉賬記錄等相關證據,及時向公安機關報案。報案時,無需掌握店家操作過程的相關證據,只需如實陳述事實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