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9日,銀保監會官網發布了《商業銀行互聯網貸款管理暫行辦法(征求意見稿)》公開征求意見(以下簡稱《暫行辦法》)?!稌盒修k法》共七章七十條,分別為總則、風險管理體系、風險數據和風險模型管理、信息科技風險管理、貸款合作管理、監督管理和附則。目前,該文件正式向社會公開征求意見,意見反饋截止時間為2020年6月9日。
此前在4月底,銀保監會曾發布下圖所示的2020年規章立法工作計劃,其中第一項就是2020年將制定《商業銀行互聯網貸款管理暫行辦法》。五一期間,市場上對于這一政策進行多維度解讀。零壹智庫曾經發布一篇解讀文章,題為《最新!銀行互聯網貸款管理辦法或將推出,“助貸”市場迎接大變局》,本文將在此基礎上,綜合研判前后兩個文件的區別變化。
總體而言,征求意見稿對于助貸行業發展是一大利好,尤其是有助于疫情期間發展普惠金融,將促使商業銀行、消費金融公司、網絡小貸公司以及其他各類金融科技公司,合規開展互聯網貸款業務。
中國銀保監會2020年規章立法工作計劃
一、界定互聯網貸款范疇:全流程線上化,三類業務不納入在內
究竟何為互聯網貸款?本次征求意見稿給出的業務定義,與2020年1月份市場傳出的《暫行辦法》一致,它是指——“商業銀行運用互聯網和移動通信等信息通信技術,基于風險數據和風險模型進行交叉驗證和風險管理,線上自動受理貸款申請及開展風險評估,并完成授信審批、合同簽訂、放款支付、貸后管理等核心業務環節操作,為符合條件的借款人提供的用于借款人消費、日常生產經營周轉等的個人貸款和流動資金貸款”。
特別需要強調的是,本次銀保監會負責人專門提出,下述三類業務不屬于互聯網貸款,仍適用現有授信、貸款等相關監管規制:
一是線上線下結合,貸款授信核心判斷仍來源于線下的貸款。例如,目前大多數所謂的線上企業流動資金貸款、供應鏈融資等,商業銀行貸款調查、風險評估和預授信等實質風險評估環節均在線下完成,出于便利借款人和提高效率考慮將貸款申請及后續操作環節于線上完成。
二是部分抵質押貸款。例如以房屋等資產為抵押物發放的貸款,押品的評估登記等手續需要在線下完成。
三是固定資產貸款。因固定資產貸款涉及較多線下審查內容,不屬于《辦法》互聯網貸款定義范圍內的貸款。
二、過渡期時間安排:從3年縮至2年,限1月內上報整改
1月政策:“過渡期為本辦法實施之日起3年”。
5月新規:“過渡期為本辦法實施之日起2年,商業銀行和消費金融公司、汽車金融公司應當制定過渡期內的互聯網貸款整改計劃,明確時間進度安排,并于辦法實施之日起一個月內將符合本辦法第五十八條規定的書面報告和整改計劃報送銀行業監督管理機構,由其監督實施”。
【零壹解讀】疫情期間,伴隨著“無接觸銀行”“數字化轉型”趨勢日漸增強,純線上互聯網貸款規模迅速增長。尤其是“五一”期間各地發放“消費券”來刺激經濟,一批年輕客群的小額、消費貸款需求正在逐步被激活。為了規范市場發展,監管層必須嚴控合規行為,防止市場亂象蔓延。本次意見提出對于三類持牌機構的限時整改計劃,規定僅為一個月時間,足可見監管層高度重視。
三、貸款期限額度:最高限額從30萬降至20萬
1月政策:“單戶個人信用貸款授信額度應當不超過人民幣30萬元,個人貸款期限不超過一年”。
5月新規:“單戶用于消費的個人信用貸款授信額度應當不超過人民幣20萬元,到期一次性還本的,授信期限不超過一年”。
【零壹解讀】最高授信額度從30萬元降至20萬元,充分說明疫情環境下,監管層充分考量了個人用戶的逾期風險,嚴防不良貸款高發、違規催收等一系列風險。政策提出,消費金融公司、汽車金融公司不受上述限制。同時,需要指出的是,本次征求意見對于貸款期限進行適度放寬,明確提出只有到期一次性還本的,才有授信期限不超過1年的限制。而對于非到期一次性還本的貸款業務,并未“一刀切”設置授信期限限制。
四、貸款資金用途:不得用于購房、股票等投資,突出服務實體經濟
兩次規定一致:“貸款資金不得用于以下事項”:
(一)購房及償還住房抵押貸款;
(二)股票、債券、期貨、金融衍生產品和資產管理產品等投資;
(三)固定資產、股本權益性投資;
(四)法律法規禁止的其他用途。”
【零壹解讀】前后兩次出臺的《暫行辦法》,均對于貸款資金用途提出禁止性規定,嚴防資金挪作他用。因此,金融機構要嚴格落實貸前盡職調查工作,一旦發現借款人未按照約定用途使用的,應當立即提前收回貸款。
此外,在疫情期間的扶持實體經濟方面,銀保監會指出——“對用于生產經營的個人貸款和流動資金貸款授信額度及期限作了相應靈活處理,有助于確保通過互聯網渠道開展小微企業融資的連續性,提升小微企業和小微企業主信用貸款的占比,在疫情防控和經濟下行壓力增大的關鍵期可以有效支持實體經濟”。
五、跨區域經營:民營銀行、中小銀行未限制跨區展業
兩次規定一致:“地方法人銀行開展互聯網貸款業務,應主要服務于當地客戶,審慎開展跨注冊地轄區業務,有效識別和監測跨注冊地轄區業務開展情況。無實體經營網點,業務主要在線上開展,且符合中國銀行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規定其他條件的除外。”
【零壹解讀】銀保監會兩次下發文件,均沒有禁止中小銀行與民營銀行不得開展跨區域展業,并且本次征求意見的監管口徑有所放松,體現在兩方面:
第一,監管部門強調地方法人銀行“應結合自身風控能力,審慎開展此類業務”,同時將對于跨區業務的規模、風險水平等提出進一步審慎性監管要求,但沒有提出這類業務的比例限制;
第二,監管部門明確,部分無實體經營網點,業務主要在線上開展的銀行不受《辦法》關于跨區經營的限制。這項條款指向了19家已開業的民營銀行,因此互聯網銀行定位的民營銀行開展線上業務并未受到限制。
六、“助貸”合作指引:明確違規收取息費、擔保增信、催收等細則
兩次規定一致:“商業銀行不得將貸款發放、本息回收、止付等關鍵環節操作交由其他合作機構執行,應當要求合作機構不得以任何形式向借款人收取息費;商業銀行不得接受無擔保資質和不符合信用保險和保證保險經營資質監管要求的合作機構提供的直接或變相增信服務;商業銀行不得委托有暴力催收等違法違規記錄的第三方機構進行貸款清收”。
【零壹解讀】過去的2019年,眾多網貸機構轉型為“助貸”機構,在此過程中加大與銀行等持牌機構的合作。然而,業界也看到很多用戶投訴行為,涉嫌損害金融消費者合法權益與個人隱私。2020年先后的兩次政策,均高度重視個人隱私保護,明確“禁止”三類行為:一是違規收取息費;二是不符合資質要求的機構開展擔保增信;三是第三方進行暴力催收。
此外,針對于用戶的隱私數據保護,監管層在政策中也明確了數據來源、使用、保管等問題,對商業銀行提出明確要求,這也是結合2019年下半年發生數據“爬蟲”事件的補充規定,進一步補齊制度短板,促使整個“助貸”市場朝向更加健康、合規的方向發展,真正助力我國實體經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