騰訊公益慈善基金會的原始基金為2000萬元,由騰訊公司捐贈。后續,騰訊公司每年會將利潤的一定比例捐贈給該基金會。
騰訊公益慈善基金會的宗旨是“致力公益慈善事業,關愛青少年成長,倡導企業公民責任,推動社會和諧進步”。騰訊基金會將以扶持青少年教育事業為主,開展扶貧濟困、助學興教等各種社會公益慈善活動。
(騰訊公益慈善基金會執行秘書長竇瑞剛)
馬廣志:你是2005年進入騰訊的,能否談一下在這之前的經歷?
竇瑞剛:我的履歷比較簡單。1998年人民大學畢業就去了深圳市中興通訊股份有限公司工作,先在總裁辦北京分部做政府關系,后來回到深圳,在總裁辦企業管理室,主要做企業流程再造和變革管理,我從中興離職后就到了騰訊,是2005年7月,擔任行政部總經理。
馬廣志:大學是什么專業?
竇瑞剛:我一直學的商業和管理,大學在人大工商管理學院,專業是市場營銷,最近剛從長江商學院EMBA畢業。
馬廣志:行政部怎么會與基金會扯上關系?
竇瑞剛:2006年,騰訊創始人和管理層在香港召開2005年的年報發布會,馬化騰等創始人意識到企業越大,責任越大,所以他們推動公司董事會決策,從每年的利潤中拿出一定比例來做公益回饋社會,每年不少于2000萬元。但到底以什么形式以及什么載體來使用這筆捐款,就交給了我所在的行政部去調查研究。
馬廣志:當時并沒決定要成立一家基金會?
竇瑞剛:沒有。當時我們對公益和基金會都沒什么系統的認知。所以我們就做了一些咨詢,時任民政部民間組織管理局孫偉林局長建議我們成立基金會。他說2004年《基金會管理條例》頒布,鼓勵企業和個人發起成立非公募基金會。這樣,騰訊于2006年9月正式決定申請設立騰訊公益慈善基金會(“騰訊基金會”),到2007年6月騰訊基金會經民政部批復成立,這也是中國互聯網行業第一家企業設立的公益基金會,也是中國首批企業成立的全國性基金會。
那時候基金會的注冊登記流程比現在要長一些,從遞交申請注冊、將原始基金2000萬打到民政部的指定的驗資賬戶,到批復后申請刻公章,再開設銀行賬號,申請原始基金打回到我們開立的銀行賬戶時,差不多到2007年10月份了。
馬廣志:從申請到正式成立,用了一年左右的時間。
竇瑞剛:對,相當于我們有一年的時間在籌備中,我們成立了一個基金會籌備組,騰訊基金會現任的理事長郭凱天先生當時是籌備組組長,我是副組長。
馬廣志:騰訊基金會成立后,這十多年來,感覺一直聚焦在用騰訊的核心資源和能力來推動公益事業的發展,并強調用戶、員工和合作伙伴的公益參與,能講一下這個戰略確定的背景嗎?
竇瑞剛:我們在一年左右的籌備期間,籌備小組重點進行了四方面的深度訪談和調研。我也建議計劃成立基金會或剛成立基金會的,可以借鑒一下我們開展的這四方面的調研。
一是走訪了知名跨國公司,以學習和了解它們的企業社會責任理念和實踐。像IBM、諾基亞、思科、惠普等,走訪這些企業給我一個很深的印象就是,這些企業很少簡單講它捐了多少錢,更多的講如何利用企業的獨特優勢和核心資源來設計一些公益項目,并且重點選擇與自己產品、服務以及員工和合作伙伴便于參與的領域,以帶動他們的參與。
馬廣志:這與國內很多企業的思維和做法是不一樣的,不是簡單的現金捐贈而是將公司的戰略和企業的社會責任進行緊密結合。
竇瑞剛:中國有句話說,能用錢解決的事都不是事兒。企業作為一種組織形式,其對社會最大的貢獻,不是簡單的說它捐了多少錢,而是它能把自己獨一無二的資源、技術和能力貢獻出來,推動社會變得更好。
二是走訪和調研了當時中國公益慈善界,主要是走訪了基金會?;I備組原計劃走訪比我們更早成立的企業發起的基金會,比如南航“十分”關愛基金會、香江社會救助基金會等,遺憾的是當時都沒聯系上。
后來重點走訪了中國兒童少年基金會、中國婦女發展基會、中國青少年發展基金會、中國扶貧基金會等公募基金會,分別和基金會的高層進入了深入的交流,了解公益慈善的行業現狀,以及他們對騰訊成立基金會的期望和建議。一個有意思的事情是,它們當初都建議我們不要成立基金會,而是在它們那里設一個專項基金,說成立基金會很麻煩的。
馬廣志:這句話倒是中肯,畢竟你們用了一年的時間才注冊下來。
竇瑞剛:從后來看,他們的建議有一定的道理,我們確實低估了設立一個基金會后續需要辦理的各種資質和手續的難度。比如,我們當時想當然的以為基金會的稅前扣除資格、免稅資格等資質是一批復就自動產生的,結果基金會批復之后,我們用了一年多時間也沒有搞清楚如何申請稅前扣除資格。
我們嘗試把申請報告遞交到民政部,民政部說這個資格是稅務總局和財政部管,你們應該向它們申請;我們把申請報告遞交給稅務總局和財政部,它們不收又讓遞交給民政部。一直到國家頒布《企業所得稅法》以后,2008年底,《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民政部關于公益性捐贈稅前扣除有關問題的通知》(財稅〔2008〕160號)出臺,才理順了稅前扣除的申請和批復流程。非營利組織免稅資格則要到2009年底,財政部、稅務總局出臺《關于非營利組織免稅資格認定管理有關問題的通知》(財稅 [2009]123 號)才正式理順。
但對于像騰訊基金會這樣在民政部登記注冊,稅務登記地點卻在深圳的全國性基金會,免稅資格如何在地方申請,材料遞交到哪里又經歷了一些波折。我記得在文件過渡期,還出現國家稅務總局發函給中國青少年發展基金會等5家基金會要求把捐贈收入并入應稅所得計繳2008年度企業所得稅的情況,引起了廣泛爭議。
馬廣志:也就是基金會2007年成立,基金會的稅前扣除資格和免稅資格的批復已經到2009以后了。
竇瑞剛:對, 2009年8月份左右民政部頒布了《2008年度第一批獲得公益性捐贈稅前扣除資格的公益性社會團體名單》,我們獲得稅前扣除資格;2010年9月廣東省頒布第二批非營利組織獲得免稅資格的名單,騰訊基金會獲得免稅資格,兩個資格的生效時間都是從2008年開始。
馬廣志:現在基金會的稅前扣除資格和免稅資格的申請比較容易了。
竇瑞剛:我覺得這是10年來中國公益慈善領域最大的進步之一。這幾年基金會的稅前扣除資格和免稅資格的申請越來越簡化,基本上成立的當年即可申請獲得,最晚第二年即可獲得。
這個話題說的有點遠了。
在與這些知名基金會的交流中,我有一個深切的體會,就是當時中國公益慈善的土壤還比較貧瘠,我當時的感覺就像是一個荒漠,騰訊基金會這2000萬元捐贈就像一滴水倒進荒漠,可能連個泡也冒不了。這個感覺主要是因為當時這些國字頭大的基金會,每年的收入都不高,且收入的主要來源來自于國外,包括跨國企業或它們在國內的分支機構以及海外華人華僑,自于國內企業的捐贈非常少,來自于國內普通民眾的捐款就更少。所以,我們覺得,如果沒有國內企業和企業家,以及公眾的廣泛參與,中國的公益事業就像無源之水、無本之木,是沒有未來的。
第三方面就是針對騰訊公司創始人和管理層的進行了深度的調研和訪談。大家認為基金會有兩點是必須要做的:一是能真正地幫助到一些需要幫助的人;二是利用騰訊的互聯網資源、平臺和技術,搭建一個網友參與的公益平臺,動員騰訊身后數億網友來參與公益。
第四方面,我們去了貴州黔東南貧困山區走訪。在走訪中,籌備組意識到中國是一個貧富兩極分化非常大的國家,企業承擔社會責任的過程中,也需要關注中國的地區差異和貧富分化,需要從事一些扶貧濟困,救災恤孤等工作。這也堅定了我們要幫助到一些需要幫助的人,如扶貧、救災、弱勢兒童救助、教育發展等。
通過這四個方面的深度走訪,我們基本形成一個共識,對于中國公益慈善事業來講,普通民眾的參與不足成為制約發展的瓶頸,和歐美發達國家來自普通大眾的捐贈接近80%相比,中國普通大眾的捐贈一直低于10%。公益慈善的透明度以及參與的便捷度成為影響大眾參與的核心原因,普通大眾沒有較好的參與機制和途徑。
騰訊承擔社會責任的最重要的是利用騰訊的互聯網核心資源、互聯網技術來推動公益事業的發展,捐錢可能是一方面的問題,但如何推動公眾的參與才是最重要的、最迫切的問題。
馬廣志:所以騰訊基金會提出了一個公益的2.0模式,開發了騰訊公益網絡平臺。
竇瑞剛:是的。我們提出了“公益2.0”,強調人人可公益、大眾齊參與的理念。“公益2.0”的概念來自于網絡2.0,網絡2.0的本質就是互動,就是分享、參與。我們嘗試用騰訊公益網絡平臺來連接億萬網友的愛心,讓公益離老百姓近一點,讓大眾都成為公益的主角;用技術讓公益更簡單便捷一點,并讓公益和民眾互動起來,強調人人參與的模式,逐步讓公益慈善成為他們生活的一部分。
馬廣志:騰訊基金會到現在成立11年了,其實一直是沿這個脈絡走的。
竇瑞剛:是的。經過一年的深度調研,騰訊基金會確定了一直延續至今的戰略目標。即選擇適合騰訊價值觀的戰略性重點領域,一方面在線下開展扶貧濟困、教育發展等公益慈善事業,以幫助一些需要幫助的人;另一方面,利用騰訊的核心資源和核心能力,即騰訊的網絡技術和騰訊對億萬網友的影響力,搭建互聯網公益平臺,以影響和改變網友對公益的態度,建立公益捐贈的習慣,以互聯網核心能力來推動中國公益事業的發展。
當初提出“互聯網+公益”的時候,其實應者寥寥。記得2009年,我演示“愛心果”和愛心積分體系,把當時流行的“摘菜”游戲和公益結合起來的時候,當時很多基金會的負責人都還不理解,很驚訝公益還能這樣玩,還能這樣籌款。所以早年,我們不斷地在各種論壇和會議上給基金會秘書長們講“互聯網+”公益的現狀和未來,分享我們的想法和做法。從這方面說,騰訊基金會是當之無愧的“互聯網+”公益的啟蒙者。
馬廣志:就是在這樣的一次次分享當中,很多基金會都把這種理念納入到了發展戰略中。
竇瑞剛:互聯網+公益的本質,就是用移動互聯網、用科技去連接、激發億萬網友的愛心和信任。截至2018年5月,超過6000多家公益組織或公益項目先后入駐騰訊公益平臺,發起并上線超過4萬多個公益項目,匯聚超過1.63億人次網友的愛心捐款,累計為公益組織募集資金超過36億元。這些數字的背后說明互聯網+公益目前已經成了時代的一個潮流。潮流是什么?就是很多時候你沒得選擇,是被席卷進來的。浪潮卷過來,重要的是要保持能站在潮頭上,腳要永遠踩在沖浪板上,但同時不能忘了初心。
我自己的體會是,騰訊基金會11來堅守住了最初的初心,并激蕩起一股互聯網+公益的潮流,靠的是堅持最初的愿景和使命,并且努力做得更專業、更聚焦。11年來,我們很少做加法,都是在不斷做減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