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數據中心服務提供商主要包括基礎電信運營商、云計算廠商和第三方服務商
數據中心(即 IDC:Internet Data Centre)是為計算機系統(包括服務器、儲存和網絡設備等)安全穩定持續運行提供的一個基礎設施。從數據中心全生命周期角度,數據中心服務商向客戶提供包括數據中心前期的規劃設計、建筑,以及后期運維等多個服務。其中,數據中心的運維服務包括服務器托管、數據備份等多項增值服務。目前,數據中心正處于發展的第三階段,通過引入云計算技術,逐步走向大型化、虛擬化、綜合化,服務內容、服務形式逐漸擴展。
數據中心服務提供商主要包括基礎電信運營商、云計算廠商和第三方服務商。基礎電信運營商旗下的數據中心過去多用于支持自身業務的發展,近年來進一步加大云計算業務拓展的力度,憑借其本身在通信網絡上的優勢,吸引了較多的政企客戶,代表廠商如中國電信等。云計算廠商出于自身對外開展云計算業務的需求,通過自建或者合建、代建的形式掌握數據中心資源,代表廠商如阿里巴巴、騰訊等。第三方服務商通過自建數據中心或者租用基礎電信運營商的數據中心為客戶提供服務,在網絡連接上一般采取中立態度,不受限于單個電信運營商的網絡及地域限制,能夠提供相對穩定及均衡的網絡連接;同時,在服務提供上較為靈活,能夠根據客戶的需求提供部分的定制化服務。根據銷售方式的不同,第三方數據中心分為零售型數據中心和批發型數據中心,代表廠商為光環新網、寶信軟件、數據港等。
1.2 高層會議多次點名新基建,多部委及地方政府積極推進數據中心的建設(略)
新型基礎建設包括信息基礎設施、融合基礎設施、創新基礎設施三大領域。其中,數據中心作為算力基礎設施被納入信息基礎設施范疇。自 2 月以來,高層會議在部署疫情防控及經濟工作時,不斷強調要加大新基建的投資與建設力度。隨著高層會議對新基建的定調落地,多部委及地方政府積極推進數據中心的建設。其中,發改委、工信部等部門多次在公開會議上表示,要貫徹落實高層的決策部署,加快數據中心的建設力度,同時強調民間資本的參與。地方政府層面,廣東、河南、山東、重慶、上海等地區陸續發布數據中心的建設方案。隨著國家政策的大力推動,預計后續將會有更多的地方政策出臺,進一步支持當地數據中心的發展。
2. 需求:5G+云計算雙輪驅動,行業景氣有望持續上行
2.1 流量邏輯:5G 商用流量有望加速爆發,數據中心建設需求陸續釋放
2.1.1 4G 時代流量消費成主流,數據流量消費需求旺盛
我國 2013 年邁入 4G 時代,流量消費成為主流。從通信技術發展歷程看,移動通信大約每十年經歷一次標志性技術革新:1G 到 2G 實現模擬通信到數字通信的轉變,手機在該階段開始普及;3G 在數據能力上實現突破,峰值速率可達 2Mbps 到數十 Mbps,移動多媒體業務開始發展; 4G 的傳輸能力再次提升一個量級,峰值速率可達 100Mbps 至 1Gbps,為移動互聯網的快速發展奠定了基礎。2013 年,工信部向中國移動、中國聯通、中國電信三大運營商發放 TD-LTE 牌照,標志著我國正式進入 4G 時代。在此階段,包括移動游戲、短視頻、移動支付等多個娛樂及生活類熱門 App 廣泛應用,移動互聯網業務快速發展,移動數據流量消費在該階段成為主流。
用戶流量需求日漸旺盛,數據流量進入爆發期。2013 年作為 4G 開通元年,全國移動互聯網接入流量僅為 12.7 億 GB,人均每月移動互聯網接入流量為 0.13GB。4G 開通的第二年,2014 年全國移動互聯網接入流量、人均每月移動互聯網接入流量分別達到 20.6 億GB 和 0.20GB,同比分別大幅增長 62.20%和 53.85%。隨著 4G 網絡滲透率的不斷提升,移動網絡用戶的基數不斷擴大;同時,高速網絡催生多個熱門移動應用,用戶對流量需求日漸旺盛。2019 年,全國移動互聯網接入流量達到 1220 億 GB,2013 至 2019 年年均復合增長率達到 114.01%;人均每月接入移動流量 7.82GB,2013 至 2019 年年均復合增長率高達 97.94%,增長幅度顯著。
2.1.2 5G 商用正式開啟,2C/2B 流量有望加速爆發
5G 性能全面升級,商用元年正式開啟。據 IMT-2020(5G)發布的《5G 愿景與需求白皮書》,5G 將支持 0.1~1Gbps 的用戶體驗速率,峰值速率更是達到數十 Gbps,相比 4G性能提升近 10 倍。同時,5G 還具備低時延、高可靠、低功耗的特點,在速率、移動性、時延、流量密度、能效等方面均有顯著提升,實現了性能的全面升級。
國際電信聯盟 ITU 將 5G 的三個主要應用場景定義為:增強移動寬帶(eMBB)、超高可靠低延時通信(uRLLC)以及海量機器類通信(mMTC)。其中,eMBB 面向 2C 領域,主要包括 4K/8K 超高清視頻、AR/VR 等消費級應用;uRLLC 則面向 2B 領域,主要包括自動駕駛、遠程醫療等行業應用。隨著韓國在 2019 年 4 月率先實現 5G 商用后,美國、瑞士、意大利等多個國家陸續提供 5G 商用服務。2019 年 6 月,工信部正式向三大運營商以及中國廣電發放 5G 牌照,牌照發放時間超市場預期;11 月,國內 5G 商用正式開啟,首批50 個城市率先鋪開。
2C:應用內容豐富,韓國地區流量率先爆發,我國有望復制經驗。2019 年 4 月,韓國在全球率先開啟 5G 商用;6 月,韓國 5G 用戶累計已達 134 萬人次。從韓國運營商推出的5G 套餐來看,KT、SKT、LG U+等三大運營商均有針對各自的 5G 套餐提供多個增值內容,包括云游戲、高清視頻、賽事直播、AR/VR 等方面。以 KT 賽事直播應用為例,通過eSportsLive,用戶不僅可以觀看 LCK、PKL 等游戲的實時直播,還能夠在一個畫面中同時播放 5 個高清視頻。在多個“燒流量”應用的推動下,韓國 5G 用戶數據使用量呈井噴式爆發。據 MSIT、Strategy Analytics 數據顯示,2019 年 6 月,5G 用戶的平均數據使用量達到 24GB,是 4G 用戶平均使用量的 2.6 倍、韓國整體市場使用量的 3.2 倍,數據流量大幅增長。
目前,我國移動、聯通、電信三大運營商持續加大 5G 商用的推廣力度,均有針對 5G 套餐推出云游戲、高清視頻、AR/VR、直播等多個應用,并對入網用戶給予一定幅度的套餐優惠。4 月 23 日,三家運營商已披露 2020 年一季度業務數據,除聯通未披露 5G 用戶數量外,移動、電信一季度 5G 用戶分別達到 3172 萬和 1661 萬戶,環比分別增長 1143.92%和 260.30%。月戶均移動流量方面,移動、電信、 聯通一季度分別為 8.3、 21.79 和 27.42GB,同比分別增長 43.59%、37.39%和 32.32%,繼續保持較高的增速。借鑒韓國 5G 商用的經驗,我們認為,隨著國內 5G 用戶基數不斷擴大,在云游戲、超高清視頻等 2C 應用的引領下,移動數據流量即將進入新一輪爆發期。
2B:萬物互聯時代開啟,流量需求逐漸加大。5G 拓展了移動通信的服務范圍,從人與人通信延伸到物與物,人與物的通信。移動醫療、車聯網、工業控制等推動物聯網應用實現爆發式增長,海量終端設備將接入網絡,據艾瑞咨詢預測,到 2025 年,我國物聯網連接量將達到 198.8 億個,2019-2025 年均復合增長率為 27.8%。隨著萬物互聯時代的開啟,數據流量需求將陸續得到釋放。
2.1.3 數據中心主導流量處理,流量爆發刺激建設需求
數據中心主導數據流量處理。據思科預測,2020 年全球經 IDC 處理的數據流量將達到15.3ZB,占全球產生流量的比例為 99.35%,全球僅 0.1ZB 的流量不經數據中心進行處理。由于大部分數據流量需經數據中心進行集中處理,數據流量的爆發進一步加重了數據中心的負載。因此數據中心的建設、服務器的數量也應相應增加,否則數據中心有可能出現過載、宕機等情形,輕則出現數據處理速度下降、用戶體驗降低,重則導致相關應用無法運行,嚴重影響社會的經營生產及日常生活。
面對日益增長的數據流量,近年來我國不斷加大數據中心的投資及建設力度。據賽迪顧問數據,2019 年我國數據中心 IT 投資規模達到 3698.1 億元,較 2018 年增加超 400 億元,并預計 2025 年支出將高達 7070.9 億元。從數量上來看,2019 年我國數據中心的數量接近 7.4 萬個;機架數量達到 227 萬架,較 2016 年的 124 萬架增長超 80%,2016 至2019 年的復合增長率達到 22.33%。隨著 5G 商用進程持續推進,2C/2B 端應用迎來發展的黃金時期,數據流量將迎來新一輪的爆發期,對數據中心的需求將陸續得到釋放。
2.2 云計算邏輯:國內云計算厚積薄發,基礎設施投資逐漸回暖
2.2.1 國內增速維持高位,底層設施占主要份額
全球云計算市場增長逐漸趨于穩定。經歷了起步階段的爆發式增長后,全球云計算市場增速開始放緩,逐步進入平穩發展階段。據信通院數據顯示,2018 年全球云計算市場規模為 1363 億美元,同比增長 23.01%,增速相較 2017 年回落了 3.76 個百分點,預計 2022年市場規模將達 2733 億美元。
我國公有云市場保持高速增長。2018 年,我國云計算市場整體規模 962.8 億元,同比增長 39.2%,增速顯著高于全球平均水平。其中,公有云市場規模為 437.4 億元,同比大幅增長 65.18%,預計 2022 年市場規模有望達到 1731.3 億元。私有云市場規模為 525.4億元,同比增長 23.10%,預計 2022 年市場規模將為 1171.6 億元。總體來看,與歐美發達國家相比,我國云計算市場起步較晚,市場提升空間巨大,預計未來幾年仍將保持快速增長。
分層級來看,IaaS 占據公有云市場主要份額。2018 年我國公有云 IaaS 市場規模達到270.4 億元,同比增長 81.8%,2014-2018 年均復合增長率達到 79.24%。PaaS、SaaS 市場規模分別為 21.8 億元和 145.2 億元,分別同比增長 87.9%和 38.9%;2014-2018 年均復合增長率分別為 54.76%和 37.86%,CAGR 增速均低于 IaaS 層。
IaaS 復合增速之所以在三個層級中領先,主要是云計算的發展需要 IDC 等 IT 底層基礎設施作為支撐。無論是 PaaS 開發層的搭建或是 SaaS 應用軟件的使用,所有的數據都需要對接到 IaaS 當中、經 IDC 處理,因此出現了“云計算發展,基礎設施先行”的局面;同時,SaaS 應用的陸續推廣也導致對云計算底層的算力、存儲的基礎設施增加,反哺了IaaS 的需求。
2.2.2 疫情加速企業上云趨勢,長期看好國內滲透率提升
受新冠疫情影響,自 1 月底以來,我國線下場景的交流受到阻礙,各地復工復產復學有所延遲,云辦公、云醫療、云教學等多個線上場景的需求出現集中式爆發,多個云計算廠商需要對服務器資源進行緊急擴容。其中,騰訊會議 8 天內共擴容超過 10 萬臺主機,共涉及超百萬核的計算資源投入。與線下模式相比,云應用的交互不受時間、空間的限制,同時具備硬件投入低、按需訂閱付費等特征,在效率及成本上具有雙重優勢,逐漸獲得企業的重視。
目前,我國云計算滲透率低于全球平均水平。據智研數據顯示,2018 年我國云計算市場的滲透率約為 5.2%,低于全球平均水平約 3.4 個百分點。我們認為,雖然目前國內云計算市場的滲透率低于全球平均水平,但疫情之下云應用的優勢進一步更新了企業對云計算的認知,預計將進一步加速企業上云的進度。
2.2.3 國內云計算巨頭及運營商投資加碼,數據中心作為底層設施直接受益
騰訊 2019Q3 資本開支扭降為升,阿里 2019Q4 開始加碼數據中心建設。國內兩大云計算巨頭(阿里、騰訊)資本開支總和同比增速在 2018Q2 達到高點后,隨后呈現出不斷回落的態勢,2019Q2 同比降幅高達 28.02%。進入 2019 年三季度,兩大巨頭資本開支合計為 189.32 億元,同比下降 14.23%,降幅較二季度出現明顯收窄,主要系騰訊在三季度加大服務器的采購所推動。具體來看,騰訊 2019Q3 資本開支為 66.23 億元,同比增長11.01%。阿里則受去年同期高基數影響,2019Q3 資本開支同比下降 23.60%至 123 億元。
雖然阿里 2019Q2、Q3 資本開支同比出現負增長,但進入 2019Q4 以來,阿里先后與世紀互聯、數據港、奧飛數據、杭鋼股份等公司就 IDC 的建設進行合作,不斷加碼 IDC 領域的投入。同時,4 月 20 日,阿里云官宣將在 3 年內投入 2000 億元資金,用于云操作系統、服務器、芯片、網絡等重大核心技術研發和數據中心建設,進一步表明公司對后續云業務發展的充足信心。隨著騰訊 Q3 資本開支出現扭降為升、以及阿里 Q4 以來積極投入數據中心的建設,我們認為兩大巨頭 2020 年資本開支有望再次進入新一輪增長期,數據中心等 IT 基礎設施的投資將率先受益。
移動、聯通加碼云計算投入,劍指國內第一梯隊。據 IDC 數據顯示,2019 上半年國內公有云 IaaS 市場前五大廠商市占率達到 75.3%;其中,Top5 廠商當中僅有中國電信一家運營商的身影,其余 4 家為互聯網或 IT 廠商。隨著國內云計算市場發展進入快速路,移動、聯通 2019 年底相繼宣布未來的云計算發展戰略,高調入局公有云市場。其中,中國移動將云業務作為公司未來發展最重要的戰略之一,計劃在未來 3 年投資千億級規模打造移動云;聯通則計劃在 3 至 5 年成為國內云計算行業的第一梯隊。
總結:隨著國內 5G 商用進程不斷推進,在高速率、低時延、高可靠的網絡支撐下,2C/2B端應用迎來發展的黃金時期,數據流量將迎來新一輪的爆發期,對數據中心的需求將陸續得到釋放。同時,我國云計算的發展正處于快速上升期,新冠疫情的擾動亦有望進一步加速企業上云的進度,對數據中心等 IaaS 基礎設施的需求將逐漸加大。自 2019Q3 以來,國內云計算巨頭以及通信運營商不斷加大云計算領域的投資,數據中心作為底層設施將直接受益。未來,在 5G+云計算雙邏輯的驅動下,數據中心產業鏈景氣度有望持續向好。據科智咨詢預測,到 2022 年,我國數據中心業務市場規模將達到 3200.5 億元,2019-2022 年均復合增長率高達 27.0%。
3. 供給:關注一線商圈 IDC 價值提升
熱數據、冷數據對應不同的數據中心布局。按照被訪問的頻率來劃分,數據分為熱數據及冷數據,熱數據指的是需要被用戶頻繁訪問、在線計算分析的數據,與此相對應,冷數據并不需要被頻繁訪問,如備份數據、日志數據等。兩種數據訪問頻率的差異,對應著兩種截然不同的數據中心。由于冷數據不需被頻繁訪問,實時處理需求不強,在布局上能夠優先選擇能源充足、氣候適宜的地區建設數據中心,有助于降低建設及運維成本。而對時延要求敏感、需頻繁訪問的熱數據,則需要就近建設數據中心進行處理。下文在討論數據中心的區位選擇上,主要關注處理熱數據的數據中心。
3.1 數據中心集中發達地區布局,供不應求狀況仍將持續
受需求及技術驅動,一線商圈是理想布局地點。從需求來看,企業多沿經濟發達地區的商圈布局。據中國企業聯合會、中國企業家協會數據顯示,2019 年我國 500 強企業總部主要分布在北京、廣東、山東等地區,其中北京、廣東、江蘇、浙江、上海等東部沿海發達地區的 500 強企業總部合計達到 280 家,占比超過 50%;僅北京地區的 500 強企業總部就有 100 家,大客戶區域集中度較為明顯。IDC 作為企業服務提供商,布局經濟發達的地區有利于更快速地響應客戶需求,從而提升服務質量、擴大客戶基礎。
同時,全球城市化進程正在加快,據聯合國數據顯示,目前全球約有 55%的人口居住在城市,預計 2050 年這一比例將提升至 68%。當人口趨向往城市商圈集中時,將同時帶動當地的數字服務。據工信部數據顯示,2019 年,我國東、中、西、東北地區移動互聯網接入流量分別為 531 億、262 億、355 億和 72.5 億 GB;東部地區接入流量分別為中、西、東北地區的 2.03、1.50 和 7.32 倍,東部地區流量消費集中且旺盛。為了保證人口密集地區仍能享有高速網絡體驗,靠近需求地建設數據中心是較為理想的做法。
從技術來看,由于城市地區經濟發展程度較高,通信線路、帶寬資源、供電線路等基礎設施的建設往往較為成熟,在網絡低時延上存在先發優勢,為 IDC 的鋪設提供了全面的技術支撐。因此,一線商圈為數據中心理想的布局地點。
目前,海外數據中心多沿發達城市布局。從國際第三方IDC龍頭的區位選擇來看, Equinix與 Digital Realty Trust 兩者在全球均擁有超過 200 間數據中心,且旗下的 IDC 基本圍繞一線城市布局。以歐洲地區為例,Equinix 在倫敦、巴黎、蘇黎世、法蘭克福等經濟發達的城市均有布局,而 Digital Realty Trust 則集中布局在倫敦、阿姆斯特丹、都柏林、法蘭克福等四個主要城市。
以提供云服務為主的新型 IDC 企業,如亞馬遜、IBM 等,同樣選擇布局城市地區。其中,亞馬遜的 AWS 以可用區為單位,每個可用區由一個或多個數據中心組成,主要布局在如洛杉磯、倫敦和法蘭克福等經濟發達的城市。
我國 IDC 集中圍繞一線城市布局。由于中西部地區的信息技術條件、客戶基礎與發達地區仍有一定的差距,目前我國數據中心的建設與全球 IDC 發展的趨勢較為吻合,側重往發達地區靠攏。據信通院數據顯示,2018 年全國測算可用機架為 204.2 萬家,其中北京及周邊地區 53.8 萬架,上海及周邊地區 52.0 萬架,廣州及周邊地區 30.0 萬架,北上廣三地及周邊地區累計機架達到 135.8 萬架,占全國總機架的比例達到 66.5%。
供需出現失衡,一線城市 IDC 資源稀缺。雖然北京、上海、廣東等經濟發達地區占據全國大部分的 IDC 資源,但由于企業及人口往一線城市聚集的趨勢明顯,數據增長的速度遠超當地 IDC 機架建設的速度,加劇了一線城市 IDC 資源供不應求的情況。以北京地區為例,據信通院數據,2018 年北京地區可用數據中心機架規模為 17.2 萬架,同比增長12.42%,而 2018 年東部地區移動流量同比增長 1.77 倍(數據來源:工信部),增速嚴重不匹配。同時,信通院預測 2018 年北京地區 IDC 需求規模為 22 萬架,機架供給缺口達到 4.8 萬架。
3.2 能耗政策收緊加大新建 IDC 落地難度,一線城市存量 IDC 價值有望提升
數據中心運營支出主要由電費構成。數據中心總體成本(TCO)分為固定資產支出(CAPEX)和運營支出(OPEX)。固定資產支出主要指數據中心前期的建設投資以及一段期限折舊后的再投資,運營支出則為每月運行設備所花費的成本,包括電費、維修及保養費用等。數據中心由于全天候處于運行狀態,除了需要充足的電力供給保證服務器、交換機等 IT設備正常運行,還需要長期運行機房的散熱設備,對機房進行持續不斷的物理降溫。因此,電費支出成為了數據中心運營支出的主要部分。據數據港招股說明書顯示,2013 年公司電力支出占當期營業成本的比例達到 63.39%,隨后 2014、2015 及 2016H1 的電力支出占比雖有所下降,但仍保持在 50%以上。由于數據中心對電力的需求較大,在一定程度上為高能耗產業。
一線城市環保考核指標趨嚴,新建數據中心落地難度加大,存量資源價值有望逐步提升。2015 年,北京出臺《北京市新增產業的禁止和限制目錄》,提出全市禁止新建和擴建數據處理中心,PUE 值在 1.5 以下的云數據中心可以豁免。2018 年版《新增產業的禁止和限制目錄》對新建或擴建的云計算數據中心的 PUE 值已經提升至 1.4 以下。而上海地區在能耗控制上更為嚴格,2018 年發布的《推進新一代信息基礎設施建設三年行動計劃》提出,要將數據中心規劃控制在 16 萬個,同時新建數據中心 PUE 在 1.3 以下。2019 年,上海繼續出臺《關于加強本市互聯網數據中心統籌建設的指導意見》,提出到 2020 年,全市互聯網數據中心新增機架數嚴格控制在 6 萬架以內,堅持用能限額。隨著能耗政策調控趨緊,我們估計未來一線商圈的 IDC 資源將逐步進入存量市場,在數據流量爆發及云計算的旺盛需求刺激下,將持續出現供不應求的情況,一線城市的 IDC 價值有望逐步提升,手握一線商圈資源的廠家優勢盡顯。
總結:目前企業及人口趨向于往一線地區集中,導致一線商圈數據處理需求較大且集中;同時,一線地區信息基礎設施建設相對成熟,技術上有先發優勢。因此,在需求及技術驅動下,我國數據中心集中圍繞一線城市布局。但目前一線地區機架供給出現較大缺口,數據增長的速度遠超當地 IDC 機架建設的速度,加劇了 IDC 資源供不應求的情況,導致租用價格相對較高。同時,數據中心對電力需求較大,隨著一線地區能耗考核指標趨嚴,新建 IDC 落戶一線城市難度將逐漸加大,未來一線城市的 IDC 資源將逐步進入存量市場。在數據流量爆發及云計算的旺盛需求刺激下,一線城市的 IDC 供不應求的狀況或將持續,價值有望逐步提升。
4. 關注上游設備,以及深耕一線商圈的 IDC 服務商
4.1 上游關注 IT 設備,電源及散熱
IT 設備包括服務器、交換機、路由器等。近年來受益于云計算廠商定制化需求,白牌服務器、白牌交換機的市場份額呈現上升的趨勢。為了挽回被侵蝕的市場份額,品牌廠商開始改變策略,陸續加入到開放由云計算廠商牽頭成立的開放計算組織當中,向云計算廠商提供所需的定制化產品。服務器品牌廠包括 HPE、DELL、浪潮、新華三(紫光股份)等;白牌廠則包括廣達、緯穎等。交換器相關廠商包括思科、華為、新華三(紫光股份)、星網銳捷等。路由器相關廠商包括星網銳捷、新華三(紫光股份)等。
支持性設備包括土地、通信網絡、電源、散熱、機架等。對于電源來說,目前 UPS 占主流,HVDC 有望逐步替代。傳統數據中心主要以“UPS+市電”作為供電方案,相關廠商包括華為、科華恒盛、易事特等。與 UPS 需要多次整流及自流逆變相比,HVDC 整流次數較少,在損耗上較 UPS 大幅降低。據信通院數據顯示,“HVDC+市電直供”的供電效率能夠提升到 94%到 95%。同時,HVDC 正走向高度集成化,有望進一步降本提效。2019 年 11月,阿里發布巴拿馬電源方案,提出最高 2.5MW、一體化、模塊化、高效、高可靠直流不間斷電源,省去傳統低壓配電環節,與傳統數據中心的供電方案相比,減少 50%的占地面積,同時集成化進一步提高了部署效率。預計未來高度集成化的 HVDC 將成為新數據中心主流的電力方案。HVDC 相關廠商包括中恒電氣、臺達、動力源等。另外,數據中心還需配備一定數量的柴油發電機作為備用電源,保證斷電后 IT 設備仍能正常運行,相關廠商包括康明斯、卡特彼勒等。
對于散熱來說,液冷方案相比傳統風冷散熱效果更佳。從散熱角度來看,據信通院云大所所長何寶宏博士表示,與傳統的風冷技術相比,液體的導熱能力是空氣 25 倍,相同體積下液體帶走的熱量系空氣的近 3000 倍。從噪音角度來看,同等散熱水平下,液冷的噪音比風冷降低 20-35 分貝。從能耗的角度來看,液冷較風冷系統節約 30%-50%的電量。因此,無論從散熱,或是噪音、能耗等角度考慮,液冷技術表現要更佳。目前,液冷散熱主要有冷板、浸沒、噴淋三種部署方式,預計未來高密度、超大規模數據中心將陸續采用液冷散熱技術,進一步降低能耗、提高可靠性。目前具有風冷產品的相關廠商包括佳力圖、英維克、依米康等;具備液冷技術儲備的相關廠商包括綠色云圖(網宿科技)、高瀾股份、易事特等。
網絡通信則包括光模塊(中際旭創、光迅科技等)、光纖光纜(長飛光纖、烽火通信等),以及基礎網絡服務(移動、電信、聯通三大運營商)。機柜廠商則主要有廣達、緯穎、科華恒盛等。
4.2 中游關注全生命周期管理廠商,以及提前在一線商圈布局資源的公司
數據中心建設主要分為規劃、設計、建設三個過程,涉及建筑學、電力工程、電子工程等多門學科知識,建設水平要求較高。其中,數據中心的規劃除了需要預判客戶未來業務發展對 IT 設施的需求,還需要要對成本進行考量,盡可能降低客戶的 TCO,設計過程較為復雜。因此,部分大型互聯網廠商通過委托第三方或與第三方共同合建的方式進行數據中心建設,避免因自身在某些領域設計或建設能力的不足導致建設周期過長、成本過高的問題。同時,數據中心落成后,部分客戶也會選擇將數據中心后續的運維服務交由第三方來負責。目前提供數據中心全生命周期管理的廠商包括數據港、世紀互聯等。
數據中心服務提供商包括基礎電信運營商、云計算廠商以及第三方服務商。在需求及技術驅動下,我國數據中心集中圍繞一線城市布局。但目前一線地區機架供給出現較大缺口,數據增長的速度遠超當地 IDC 機架建設的速度,加劇了 IDC 資源供不應求的情況,導致租用價格相對較高。同時,數據中心對電力需求較大,隨著一線地區能耗考核指標趨嚴,新建 IDC 落戶一線城市難度將逐漸加大,預計 IDC 供需失衡的狀況仍將持續,有望帶動一線城市的 IDC 價值逐步提升,手握一線商圈資源的廠家有望受益。目前,在北上廣深等地區提前布局 IDC 資源的公司有光環新網、寶信軟件、數據港、奧飛數據等。
5. 投資建議
首次覆蓋,給予推薦評級。從政策面來看,高層會議多次點名新基建,數據中心作為其中之一發展有望提速。從供需角度看,在 5G+云計算雙輪驅動下,數據中心需求將持續釋放,行業景氣有望繼續向好。目前一線地區機架需求大,能耗指標趨嚴加大了新建 IDC落地難度,預計當地機架供不應求的狀況有望持續,一線商圈 IDC 價值有望逐步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