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固態硬盤價格居高不下,很多小伙伴得選擇機械硬盤先頂一頂的時候,大家突然發現,原先針對大容量硬盤的SMR技術,已經在主流容量硬盤里悄咪咪地出現了。看看這些報道,大都在說SMR很糟糕,真的是這樣嗎?我們是不是應該避坑呢?小編今天就來聊聊這事兒吧。
SMR到底是個啥呢?這就得從機械硬盤的基本結構說起了,在機械硬盤的盤片上緊密分布著很多磁性小顆粒,通過N極S極的差別來表現0或1的數據,讀數據就是用磁頭接近存儲區域,記錄磁性數據,寫入時就是磁頭加電改變某些小顆粒的極性方向。這樣磁性單元緊靠在一起的模式叫做PMR或者CMR
一般來講,要提升存儲密度(同樣面積上的存儲容量),會采用縮小磁性顆粒、減小間距的方法。不過現在磁性顆粒、間距都已經很小,很難改變了怎么辦呢?那干脆讓一個個磁性單元相互有點重疊吧,這就是SMR模式了。因為有點像瓦片一樣一層疊一層,所以它也叫“疊瓦”模式,可以讓存儲密度提升25%左右。
在SMR模式下,因為顆粒大小并沒有變,所以存儲數據的能力沒變化,讀取的時候讓磁頭更精密一點,讀取顆粒的信號也沒問題,而且因為數據密度比較高,讀取可能還會快一些呢。不過寫入就有點麻煩了,就像是要在某一片瓦片上寫字一樣,難免影響周邊的瓦片,所以寫入就變得更復雜、更慢了。
至于解決辦法,除了配置更高的緩存,讓數據更多地存在緩存里,之后再慢慢之外,也有廠商通過軟件優化等方式讓寫入過程更快一些。不過治標不治本,更大的緩存和專用寫入技術盡管能提高一定的性能,但耗盡了緩存之后寫入速度仍會大幅降低,這點暫時是沒辦法的。
SMR本來主要用于10TB或更高容量的硬盤中,不過隨著產量的提升,SMR盤片的成本不斷下降,進入主流容量的硬盤也就很正常了。而且使用大容量的SMR盤片,可能會讓主流硬盤減少一個盤片,不管是成本還是體型都更誘人了。所以近期希捷和東芝公布的SMR產品中就出現了不少主流容量的型號(具體型號請參考今日的新聞茶泡Fan)。
那么,小伙伴們挑選硬盤的時候要不要完全避開這些SMR型號呢?這就要分情況了,想暫時替代固態硬盤做系統盤的話,寫入不給力當然不行,建議大家避開這些型號。而要做純粹的數據存儲盤,數據寫入不多也不急的話,SMR硬盤更輕薄、更省電,還可能讀取更快,價格更便宜的優勢都更實用,寫入速度則影響不大,是完全可以選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