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工作和面試中,很多同學會遇到“做個行業分析”這種要求。一聽“行業分析”,好多人覺得特別復雜,特別高大上,不知道咋弄。今天就先丟個提綱,內容高度濃縮,大家先湊合看著。
首先明確一點,我們講的行業分析,僅限于指導企業經營的行業分析。它是數據分析的一種基本方法,它和投資、炒股、求職這些沒一毛錢關系(文末有解釋)。
一、行業分析有哪些模塊
行業分析是有套路的,包含三大模塊14個子板塊,一覽如下:
正是因為行業分析有固定模塊,于是很多人把行業分析做成了填字游戲。只要百度一下文字把這些板塊填滿,便認為自己完成了“分析”……其實真正的行業分析,從這里才開始呢。
二、行業分析如何做判斷
做分析,羅列事實和數字僅僅是第一步。如何基于數字和事實做判斷更重要。做行業分析,要先清晰對象:一個行業的新玩家/老玩家,需要關注的是不同的。
對于新玩家,核心關注點是:
- 這個行業值不值得玩(是否值得做)
- 進入的難度有多大(能不能做)
- 我要以何種方式進去(怎么做)
因此關注的順序如下圖:
其中:
第一步是前提,不懂玩法,新手必死。
第二步是做出進入判斷的重要依據。
出現以下特征,往往是明顯的進入信號:
- 潛在空間大+市場規模小
- 增長速度快,增長曲線陡峭
- 大量新玩家進入,資本大量涌入
至于具體怎么進入,進入哪里,進入做多少,則要靠第三、第四步的分析。
需要注意的是,判斷機會,要五個指標聯起來看,不能只看某個指標。因為對于老玩家,傳統的關注點是:
- 我面對多大市場
- 我要和誰競爭
- 我要在哪里打敗他
但是這種傳統想法面臨的挑戰也很多。因為現在面臨跨界打擊越來越多,僅僅盯著業內的對手布局,很可能被跨界來的對手打趴下。因此每當新技術、新環境出現的時候,往往行業研究人員會關注它的業務邏輯,從業務邏輯角度來推演影響,而不是等著數據出現變化再來解讀——那可能已經晚了。
三、解讀行業變化的工具
對行業大勢做解讀,不會像經營分析那樣,細化到每一個產品品類走勢,每一群用戶需求。本身行業格局也是各大企業博弈,內外部壓力影響下結果,因此更多關注宏觀因素,指明方向會更重要。
常見的切入角度,被稱為PEST
- P:政策。政策對行業的影響,往往是立竿見影且致命的。
- E:經濟走勢。經濟大勢對行業影響非常明顯,上下游企業受影響,都會城門失火殃及池魚。
- S:社會群體。用戶數量,需求,愛好的變化,會導致產品購買、地域分布等等變化。
- T:技術。新技術會催生新商業模式,新產品品類,新細分市場
注意,這四種力量表現在數據上是有差別的:
1)P的力量不言而喻,往往是斷崖式下跌,風口式起飛。俗話說:當政策發生時,你一定感受的到,就是這意思。
2)E的力量,要具體看對行業哪一端帶來影響,再量化估計(如下圖)。
3)S的力量,往往體現在目標群體數量、需求、購買力變化。這些變化直接影響的是細分品類的市場。不會像政策、經濟那樣短期內釋放巨大破壞力,但是會表現為長期的變遷,比如細分品類需求減少,新品類的產生等等。
4)T的力量,往往體現在對商業模式、供應鏈,營銷渠道的變化上(如下圖)。
四、行業分析有什么局限
行業分析最大局限就是數據……一數難求,是很常見的事。很多同學會說:不是有XX行業協會,XX機構,XX咨詢公司(名字還特牛逼那種)有數據嗎。實際上,不管名字聽起來多厲害,獲取數據的手段是固定的(如下圖)
是滴,沒有一個數據是嚴格意義上“準確”。和企業內部數據(特別是財務數據)相比,準確度完全不是一個數量級。因此所有行業數據分析結論都是有限理性的分析。甚至說是聊勝于無的。在實際經營中,更多是用作參考。真正指導經營還是要靠內部的經營分析,這個數據就準確的多。
后記
為啥開頭說行業分析和投資、炒股、求職沒啥關系:
- 投資。很多人會以為:我分析到哪個行業牛逼,我也去干,不就發財了。實際上個人經營能力是遠遠大于行業選擇的,大部分跟風的都是死于自己不會做。
- 炒股。很多人會以為:我分析到哪個行業牛逼,我買股票,不就發財了。實際上股市(特別是A股)都是靠小道消息,內部人士得到消息的速度遠遠快于普通散戶。即使大家都看好XX行業股會漲,真買的時候,也很難買到爆發前那個價格。
- 求職。很多人會指望:我分析到一個超牛逼行業,我就去干,不就發財了。實際上每個行業都有成功的人,個人工作能力不行,到哪都不行。
正本清源的說:行業研究是一種分析手段,不是投機取巧的神器,更不是一夜暴富的工具。反倒是很多賣包生兒子無效退款的神藥,喜歡打著:“基于人工智能大數據”的幌子。放棄幻想,踏踏實實練好功夫,才是正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