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疫情“不可抗力”解除旅游合同,旅行社應予免責并全額退款?配送效率低、貨物漏發,生鮮電商客服反饋不及時怎么辦?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之下,房企紛紛開設“線上售樓處”,真房源問題是否能得到保障?
我們總結了疫情期間8大行業的16個消費陷阱,攤上這些事該怎么辦?別愁,我們都為你想好了!
疫情打亂出游計劃,退款時卻遇難題
陷阱1:退費變退券
消費者李先生反映,去年12月在某OTA(在線旅游)平臺上預訂了2月2日赴泰國普吉島半自助游的旅游產品,金額共計32613元。因疫情不得不取消訂單后,該平臺客服提出了“扣除5000多元損失、退還27000多元”的解決方案,被李先生拒絕;隨后,該平臺客服又提出“全額退款,但其中12900元的費用要以旅游券的形式退回”的解決方案。
提醒:本應退還的費用以代金券替代,侵犯旅游者權益
在法律規定前提下,旅游企業將應退還費用完全以現金形式退還之后,旅游訂單仍存在部分實際損失或實際損失已經完全覆蓋了旅游費用、無費用可退的情況下,旅游企業采取以旅游券、代金券的形式額外補償消費者是完全合法合規的。但是,如果依據法律規定本來就是要退還的費用,旅行社單方規定不退現金而只提供代金券,就侵犯了旅游者的權益。
陷阱2:退票手續費
旅客劉先生反映,在代銷平臺購買了2月8日上海往返天津的機票,1月24日申請退票后與航司核實可以免費退票,但在退票時平臺扣取了444元手續費。
提醒:需視消費者與平臺之間的合同判斷
平臺是否可以扣除費用,需要根據消費者與平臺的合同約定,以及消費者支付的費用中除機票外,是否還包含其他服務來判斷。如果平臺、客票代銷機構承諾與航司退改政策一致,則應免費辦理退票,不得額外扣除或收取任何費用。違反規定的,客人可以向航空公司、行業協會以及行業主管部門投訴處理。對于情節嚴重的,可以向相關主管部門舉報其違規行為。
退貨難退款難,線上購物有“煩惱”
陷阱3:取不了貨退不了款
一位消費者表示,1月28日在網上樂友商城訂貨,提貨方式選擇為到店自取。后發現,因疫情影響,線下商場關閉無法取貨。于是其在購買當日申請網上退款,顯示48小時審核,可48小過后并未處理退款申請。該消費者聯系客服后對方表示需要等待5至7天,但到期后退款問題依然沒有解決。而這期間,商場一直處于關門狀態。
提醒:疫情不能成為商家的尚方寶劍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二十五條,經營者采用網絡、電視、電話、郵購等方式銷售商品,消費者有權自收到商品之日起七日內退貨,且無需說明理由,其中消費者定作的、鮮活易腐的、在線下載或者消費者拆封的音像制品、計算機軟件等數字化商品、交付的報紙、期刊等幾類商品除外。如果疫情發生時,商家已經出現遲延供貨的情況,后來不能及時履行導致合同目的不能實現,消費者要求解除合同并要求商家承擔違約責任時,商家不能以疫情為不可抗力要求部分或全部免除責任。
陷阱4:特價商品不退不換
疫情期間商場線上購物平臺也出現了線下實體店常見的“特價商品不退不換”霸王條款問題。2月19日,一位消費者在某服裝品牌微信購物群中詢問客服人員特價商品是否可以退換。客服人員表示,特價款非質量問題不予退換,只可以換尺碼。
提醒:不得以促銷為由拒絕退換貨
在我國《零售商促銷行為管理辦法》第十八條中明確規定,零售商不得以促銷為由拒絕退換貨或者為消費者退換貨設置障礙。特價是商家的一種促銷手段,但這不能作為免除商家責任的條款,如果在消費者購買時商家明確告知,可以被認作是一個格式條款,在這個前提下消費者一般不可以要求退換貨物。但如果打折、特價商品存在質量問題的話,相關的退換貨依然要依據相關的法律來處理。
生鮮電商火了,投訴也炸鍋了
陷阱5:缺斤少兩 求刪差評
“因為防疫需要,我直接提著包裹上樓了。”郭勇收貨兩天后才發現并沒有收到價值4元的大蒜。他致電賣家要求賠償。“賣家一直拖著不處理,直到給了差評,超市才主動電話聯系,愿意將漏發貨品退款,但要求刪掉差評。”近一個月后,郭勇再次于該平臺下單,卻又遇到了同樣的問題……
提醒:給差評是消費者的權利
對于商家漏單,即沒有按照與消費者之間的買賣合同約定交付相關產品,則商家構成合同違約。如果因為工作人員工作疏忽導致出現漏單,商家應該及時主動聯系消費者協商解決辦法,或者繼續發貨,或者向消費者退款。在購買商品或服務后,依法享有對于商品或服務進行評價和監督的權利,消費者給予差評即是行使這些權利的體現,商家如果要求消費者刪除差評,消費者完全可以拒絕。
陷阱6:貨沒送到 投訴“苦等”
在某電商平臺消費的劉昕曄告訴記者,下單后App上顯示下午3-5點內送達,最終等了一天什么消息都沒有。投訴并經歷長時間等待后,客服回應稱已移交二線,客服方面無法解決。直至3月7日,劉昕曄稱在該平臺小區微信群里反映了這一情況,相關人員才聯系她退款并在微信群里道歉。
提醒:沒發貨是合同違約
消費者下單后,與商家之間形成買賣合同關系,商家需要遵守合同約定,按照約定向消費者交付所購商品,如果沒有發貨,則構成合同違約。“如果明明沒有發貨,卻在訂單狀態中擅自注明已經發貨,則商家對此負有舉證責任,如不能舉證證明實際已經發貨,仍然構成合同違約”。
在線教育退費難,虛構效果誤導消費者
陷阱7:霸王條款
聽班主任的建議續了一個23280元的在線教育課包,包含12個單元144節主修課、48節公開課,另外贈送52節主修課、12節公開課,合主修課單價是118元一節,付款后180天內可以申請全額退款。可按照約定退款時,卻被告知不能全額退款。“我把還有主修課222節,精品公開課146節截屏發給他,說完全夠扣的。”班主任的回復稱,后面續的144節的課程已經上了39節,扣除后還剩105節,上課先消耗有效期的課程,按照170元一節扣除,贈送的課程要一并收回。
提示:違約扣課可起訴
教育企業違反合同約定扣費、扣課的行為屬于合同違約行為,消費者可以以合同違約為由起訴至法院要求其按合同約定履行合同義務,亦可同時向消費者權益保護協會投訴,要求消保委對其進行監督管理。
陷阱8:虛構效果
免費試聽了一節滬江網校的英語課后,劉媛媛感覺效果不錯,老師講課淺顯易懂。接下來一個星期,客服每天都給她打電話,發消息,制定學習計劃,介紹英語學習的重要性。在客服推薦下,劉媛媛購買了一套300課時的課程。但在上過一節課后,劉媛媛并不滿意,一個小時的課程,先觀看15分鐘錄好的課件,接著老師照著PPT念25分鐘,后面時間則由自己背單詞,和當時宣傳的試聽課內容完全不同。
提醒:可搜集證據舉報
根據《廣告法》相關規定,企業虛構使用商品或者接受服務的效果的;以虛假或者引人誤解的內容欺騙、誤導消費者的其他情形。用戶可以收集相關證據,向市場監管部門舉報,有關部門對其處以行政處罰。
房產營銷暗藏玄機,購房者如何避“坑”?
陷阱9:真偽難辨
近期,趙亮(化名)看了某平臺的線上直播,感到很疑惑,“直播平臺總會留下一些銷售人員的聯系方式,包括手機號、微信等,當與對方聯系時會發現有些電話是虛擬號碼,還有的銷售人員是中介公司的人。”
3月11日,新京報記者登錄了一家開發商線上平臺,以購房者身份與其中一些銷售人員聯系,對方皆表明自己為該開發商銷售人員,完全能夠代表開發商進行銷售。當記者詢問其有無銷售資質證明時,部分銷售人員最終只拿出了名片,并沒有住建部門出具的銷售資質備案。
提醒:查詢樓盤預售許可證和銷售人員備案信息
首先應鎖定銷售人員身份,必須確認其代表的是開發商,其行為是公司職務行為,必要時應該予以錄音、錄像、留存銷售人員身份證復印件等,而且開發商的銷售人員應該在建設主管部門網站上進行備案和公示。此外,應前往當地建設主管部門網站查詢所看中的樓盤是否真實存在,是否取得了相關預售許可手續,同時要求銷售人員提供房屋銷售五證的復印件。
陷阱10:優惠“假摔”
天津購房者李巖(化名)告訴新京報記者:“我登錄了一個購房平臺,看到打折的宣傳,聯系上銷售人員才被告知,‘那只是特價房,現在已經沒有了。’”此外,還有購房者反映,他們一直關注的一個樓盤項目,平時銷售價格也就1.2萬元/平方米左右,但推出線上促銷時則宣稱1.3萬元/平方米起價。
提醒:優惠承諾寫進協議、固定證據
對于優惠樓盤,購房者要提前了解所看中房屋的具體位置、周邊環境等,以便更好地對比價格。對于開發商的各種優惠承諾,應讓開發商銷售人員以一定的形式體現出來,比如在認購協議、定金合同中寫明,或者單獨簽署有公司蓋章的承諾等。鑒于整個過程都是線上進行,所以購房人一定要對各個環節進行取證、固定證據。
謹防汽車線上營銷夸大折扣、捆綁銷售
陷阱11:夸張折扣
直播買車與買其他快消品不同,存在夸張折扣噓頭、價格信息不對稱等問題。特殊時期線上營銷,經銷商往往會通過促銷、較高幅度折扣、在線發放紅包補貼等宣傳手段來吸引消費者在觀看直播的過程中下單,交付意向預定金。
提醒:再三確認避陷阱
汽車屬于大宗商品,即便是通過線上營銷方式確定購買意向,已交付意向預定金,但最終仍需去4S店交付尾款,進行提車。而在這個過程中值得注意的是,定金與訂金不同,在線上交付預定金的時候要警惕銷售顧問發給你的電子合同上是定金還是訂金。同時,提車時要警惕4S店銷售顧問交付的車是店內展車還是庫存時間很長的庫存車;此外,還需確認4S店提供優惠金額是否是真實現金優惠,在過往汽車銷售過程中,4S店提供的大額優惠金額并非全部是現金優惠,而是可能包含精品禮包、保養打折券、保險優惠券等;或需要消費者符合一定要求,才能享受優惠條件。
陷阱12:捆綁銷售
雖然消費者通過線上營銷的方式購車,但仍需要去4S店進行最終交易,這個過程中極容易陷入防不勝防的銷售陷阱,被強制接受捆綁銷售。4S店的銷售顧問會有一定的誘導性讓消費者貸款購車,但在報價表中會發現4S店會收取一定額度的金融手續費或服務費以及上牌費。此外,在購車過程中,4S店存有捆綁銷售車險、捆綁銷售車飾精品的現象。在最終交錢提車的時候,4S店會提出要求必須在4S店購買保險。
提醒:詳細詢問金融手續費或服務費
注意詢問金融手續費或服務費是按幾個點收取,是否合理避免多付錢;此外上牌費屬于上牌代辦費,消費者可自行辦理省去這筆費用。有時,4S店會提供在4S店內上保險再給予一定額度優惠的方案;此時消費者應該警惕,可衡量自行去保險公司辦理保險和4S店內上保險的金額,切勿因優惠而盲目消費。
買葡萄酒防傍大牌,買白酒看清“老酒”
陷阱13:山寨名牌
近日,消費者李先生在逛某超市發現了一款打著波爾多名莊拉菲(Château Lafite Rothschild)“擦邊球”的某拉斐某某堡干紅葡萄酒,這款葡萄酒售價僅為199元,標注為2015年“拉斐”南法餐酒。“這瓶酒名字看起來跟名酒拉菲很像,猛一看很容易讓人產生聯想。”
提醒:購買首選官方渠道
首先應該選擇從官方渠道或實力雄厚的大公司購買產品,這樣即使買到副牌產品,也總比買到冒牌要好得多。另外,不要抱著撿漏的想法,很多明顯過于便宜的產品基本是“坑”。在購入產品前,最好上網查一下,這些產品是否在正規的渠道上有過呈現。
陷阱14:假老酒
在某知名電商平臺上搜索“茅臺鎮洞藏酒” 等,價格從十幾元到數百元不等。這些產品的吊牌上大多打有“茅臺鎮傳統佳釀”“天然溶洞貯藏”“茅臺鎮洞藏原漿酒”等標識,其中很多款酒不到20元即可購買一瓶,商家動輒號稱15年以上洞藏老酒。
提醒:一些年份酒不靠譜
老酒的界定很寬泛,一是廠家標注的年份酒,二是瓶貯酒。如果把老酒的界限放在三年到五年,那么很多酒都能滿足條件,比如茅臺酒、舍得酒等,因為酒體在出廠前都貯存了三年以上。老酒一般指具備流通價值、市場認可、價格參照的有一定年限的優質白酒,而非具備一定年限的所有白酒。要買好的年份酒,首先要看生產廠家是不是老牌企業,其次要看年份的時間,超過15年的年份酒有些并不靠譜,最后要看售賣的渠道,在網絡電商購買更要慎之又慎。
微整形亂象多,如何成功避風險?
陷阱15:“微整形”變“危整形”
微整形亂象一直存在,無任何從醫資質,僅靠幾天的速成班,就敢在人臉上打玻尿酸可以獲得年入上百萬的收入。加之機構夸大宣傳,給求美者造成誤區,認為微整形沒有風險,由此導致的傷害事件屢屢發生,如打玻尿酸導致眼睛失明、打肉毒素過量導致中毒甚至危及生命等。
提醒:求美者應建立正確的抗衰老觀念
我國規定,化妝品只能外用涂抹,不能用于皮下注射,也不能用于臨床注射。無論什么水光針,都不能在生活美容機構開展,求美者要建立正確的抗衰老觀念。抗衰老是醫學技術,任何醫學技術都有未知風險,有些風險難以避免,不要過于理想化。做之前先了解相關知識“防忽悠”,選擇正規的醫院和專家。
陷阱16:是美容還是醫美?
消費者王女士吐槽,一些醫美機構超范圍經營的情況仍然存在,美容機構未取得《醫療機構執業許可證》,診療科目不具備麻醉資質,導致麻醉意外時有發生。
提醒:看資質、查證件
一是看資質:在機構的顯眼位置,是否懸掛了《醫療機構執業許可證》,證上的診療科目是否核準開展醫療美容,政商的有效期限截至到何時,是否過期。正規醫療美容機構對就醫者實施治療前,必須向就醫者本人或親屬書面告知治療的適應癥、禁忌癥、醫療風險和注意事項等,并取得就醫者本人或監護人的簽字同意。
二是查證件:查主診醫師是否具有《醫師資格證書》和《醫師執業證書》,且公示于顯眼位置。《醫師資格證書》上的專業一欄是否為美容外科或美容皮膚科,類別一欄是否為臨床。《醫師執業證書》上的執業范圍是否與《醫師資格證書》上的專業一欄相一致,并注意變更注冊記錄里是否變更執業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