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毛、八毛、一塊二……網絡上一條有患者、有專家、有問有答、內容完整的醫療科普,很可能是明碼標價請人編出來的,而且這些編撰者并不是醫生,而是普通兼職網友。
最近,于婷誤打誤撞進入了一個“醫療科普兼職群”,結果搖身一變成為醫學專家,兒科、婦科、腫瘤科……幾乎所有科室的醫學問題,她都編過:“有了這次經歷,以后有點兒頭疼腦熱,我再也不敢上網搜索了,還是去醫院吧。”
本端記者進一步追蹤調查發現,接受任務、發布任務、收購問答,醫療科普兼職已經形成產業鏈。
入伙
醫療科普成零門檻兼職
大學剛畢業一年,于婷時常在網上找點兼職,而她從來沒有想到過,自己還能去做醫學相關的兼職,“我有自知之明啊,又不學醫,根本不懂。”
前不久,一次偶然的機會下,正在豆瓣網“閑逛”的她,看到了一則醫療科普兼職招募帖。身為“科技唆麻”的互聯網編輯,好奇心驅使于婷“越走越近”,簡單搜索后她發現,網上有很多類似的帖子。內容說得很簡略,只是強調兼職要求并不高,“幾分鐘一題”“日收入上百”“答案在網上找就行”“復制粘貼就可以”“借鑒資料用自己的語言寫出就行”。
“以前,我自己身體有點不舒服,第一件事就是想著上網搜索,查一下,了解一個大概。如果網上說我這種癥狀不嚴重,也就不會去醫院了。現在發現,居然有人聲稱在招募醫學問答、醫療科普兼職,突然感覺事情有點大了。”帶著好奇心,于婷決定當一把“臥底”,她留意到大多數兼職招募都使用QQ群聯系,于是自己也搜索了一下,發現這種群大量存在。
利用QQ加群功能,以“兼職醫療”“醫療問答”等關鍵詞搜索,可以找到不少類似的兼職信息群,這些群有些可以直接進入,群公告里也簡單明了地寫著做這份兼職“會用電腦”就行。
qq群搜索醫療問答兼職
于婷加入的是一個近900人規模的醫療科普兼職群,群里有人專門發布任務,有興趣的就可以與發布者私聊。記者也進入了幾個兼職群,發現這些群雖然都有幾百人的規模,但是基本上從來沒有人聊天。管理員會在群公告里清楚地寫明“游戲規則”——進群先看群文件,了解基本的任務要求,然后等待任務發布,私聊領任務。
某兼職群的群文件
于婷與一個發布任務的“X先生”聯系上,從他那里得知,領兼職任務的除了大學生,還有社會人員和家庭主婦,這幾乎是一種零門檻的兼職。
工作
“內容搬運工”扮醫療專家
具體應該怎么開展工作呢?于婷介紹:“簡單說就是搜索、復制、修改,屬于一種偽原創,既不是自己憑空瞎編的,也不是完全復制的。”
記者查閱了數個兼職任務的規則文件,基本上可以總結出醫療科普編寫的要領。
首先,醫療科普問答一般由標題、患者描述和醫生回答構成,這些內容要求語氣盡量不一樣。標題比較簡單,多為發布任務者提供,是清晰準確的疑問句。對患者描述的要求比較多,要盡量多切換角色,不能總是第一人稱“我”,要使用“我老婆”“我幫閨蜜問問”“我兒媳婦”等等,還得客氣禮貌。醫生回答要求冷靜、少使用口語、盡量專業,像“從你的描述看”“一般來說,這種情況是”之類的語句,是最常用的“話術”。
要求模仿醫生口吻
此外,文章內容的來源也有門道。任務發布者認為,百度、快速問醫生、39健康網、丁香醫生等網站,是比較靠譜的科普來源。
某兼職群推薦的快速找答案的網址
最后,修改是相對最難的一步。每個任務對修改的要求不一樣,有的要求原創不低于10%,有的要求原創不低于30%,但是大體要求比較接近。所謂原創,要求科普內容編寫者要保留核心內容,替換無關緊要的詞語,比如用“十分”替換“非常”、用“可能”替換“也許”、主動句變被動句等等。按照此規則,“你老婆這種情況有可能是存在過敏,但也不能排除有膽汁淤積綜合征的可能”,搖身一變成了“你老婆可能存在一定的過敏反應,另外膽汁淤積綜合征也會有這種情況發生,因此要考慮膽汁淤積綜合征的可能性”,就屬于比較成熟的修改。
某兼職群給出的醫生回答范例
記者發現,有些兼職群要求兼職者自檢原創度。方法很直接,復制自己編寫內容中的40個字,放到搜索引擎中,如果出現連續5個字飄紅(專有名詞除外),意味著原創度不合格。
自檢原創度,連續五個字飄紅即為不合格
考核
咬文嚼字難逃常識錯誤
在掌握了基本的工作規則后,于婷成功迎來“試標”。“X先生”給了她一個專業眾包系統的試做賬號,讓她完成5個醫療問答的編寫。這5個題涉及月經、痛風、心肌炎、骨肉瘤……可謂五花八門。
做完“試標”后,“X先生”逐字逐句跟于婷講解細節,主要是針對文字表述。于婷感覺到,醫療科普的編寫實際上是一種“洗稿”行為,既通過篡改、刪減等手段,變相對他人的原創內容進行抄襲——相對于給長篇文章洗稿,醫療科普屬于洗稿中比較簡單的一類。
于婷感慨于“X先生”對“洗稿”要求之精:“從工作認真程度來說,他相當負責任,很耐心,而且對文字要求很細,對患者和醫生的角色定位也很準。但我覺得,作為醫療科普工作者,僅靠這些是不夠的。”為了考驗對方的醫學專業知識,于婷在做“試標”時設了一個陷阱,她故意寫錯了一條醫學常識,結果“X先生”完全沒有察覺,依然僅針對文字表述提修改意見。
中國法院網上,有一篇北京市海淀區人民法院張璇的署名文章——《關于“洗稿”的若干法律問題》,其中提到:“‘洗稿’的實質上就是著作權侵權中的‘高級抄襲’。因此,如果原創作品的權利人認為自己的文章或短視頻等作品被‘洗稿’了,可以通過提起著作權侵權之訴來維護自身的權利。”如“洗稿”行為被認定為抄襲,則洗稿者可能侵害原文作者或著作權人著作權的署名權、復制權或信息網絡傳播權、改編權、保護作品完整權。也不排除權利人依據反不正當競爭法相關條款要求保護其經營利益的可能。
產業
多家醫療網站現任務單
這次臥底經歷讓于婷很吃驚,除了不再敢用網絡搜索判斷病情,她也沒想到這種簡單的醫療科普洗稿已經形成產業。
在于婷編寫醫療科普的過程中,她使用的是一個完善的眾包系統,這個系統不但可以答題,還能審題。兼職者編寫的醫療科普,出現任何違規詞語,系統都會提示“不通過”。大學時學過編程的于婷評價這個系統,“已經相當精細。”
不過有一次例外,正在答題的于婷,發現系統崩潰了,她詢問后才知道,原來是答題的人太多,把題庫答完了。后臺補充了新題目后,系統恢復正常。而于婷注意到,僅“X先生”旗下,就有300多人的團隊在做兼職。“而他的上層還有領導,那個人手下至少有個千人團隊。”
于婷表示,盡管每條醫療科普的價值只有幾毛錢到一塊多錢不等,但“X先生”曾說,如果工作努力,一個月掙3000塊錢,是很平常的收入。
如此規模的兼職團隊,把海量的醫療科普供給誰呢?于婷數次試圖詢問,都沒有得到正面回答,只換來一句建議,不要輕易在搜索引擎上“提問治病”。而記者發現,在幾個兼職群的任務單中,出現了“三優親子”、“九松健康”、“檸檬愛美”等醫療網站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