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一年多以來,“瘋狂建大學”似乎是各地最流行的事情:深圳、蘇州、廣東、河南均有相關動作,究竟誰獲益最大?
近日,教育部官網發布的《全國普通高等學校名單》給我們提供了一個新的視角——截至6月15日,全國高等學校共計3072所,其中普通高等學校2820所,含本科院校1275所、高職(專科)院校1545所。相比2022年5月底,全國普通高校新增61所,其中本科高校減少5所,高職(專科)院校新增66所。
根據中國出生人口變化,大學入學高峰將在2035年到來。隨后因出生人口下降,2038年,出生人口數就會低于高校招生數。有專家預測,這會帶來高校的倒閉關停,率先遭遇生源危機的就是高職院校,其次是民辦本科院校。
因此,對于國家各地做出新增建設高職院校的決定,一些人表示不解。他們認為,當下應該建設本科院校,提高高考本科錄取率。尤其是眼下正進入高考志愿填報階段,很多考生都希望能進本科院校。
這種論調對于職業教育的進一步發展是不利的。進入高等教育普及化時代后,中國必須形成合理的人才培養結構,新增高職院校而不是普通本科院校,滿足社會對高素質技能人才需求的必然選擇。
這與職業教育的地位、質量與吸引力有關。由于長期來存在職業教育低人一等的問題,不僅考生和家長不情愿選擇高職院校,高職院校自身也不安于辦學定位,想升本擺脫職業教育標簽。這導致國內高等教育的人才培養結構、質量與社會需求脫節。當前存在的高校畢業生就業難,就與此緊密相關。
今年,中國畢業生人數達到1076萬,根據國家統計局的數據,約有600萬青年失業,其中相當部分為高校畢業生。
地方本科院校畢業生是最難就業的群體,原因在于,這些地方本科院校以學歷為導向辦學,要求所有學生都把考研作為畢業出路,并圍繞考研組織教學,這導致給學生的本科教育并不完整。大量考研未能上岸的學生,因缺乏就業競爭能力而就業艱難。2023年考研人數達477萬,最多只有120萬能考研上岸。
與地方本科院校畢業生就業難對應,高職院校的就業率卻走高。然而,大家還是追捧上本科院校,這是受唯學歷評價體系影響,崇尚學歷而輕視技能。
從社會對人才的需求看,中國高等教育應有90%進行職業教育,以滿足社會對技能人才的需求,然而,國內超過60%的高等教育學校都想培養學術人才。2019年,教育部批準設立職業本科院校,要求職業本科必須辦職業教育,其目的就是為了形成合理的人才培養結構。
所以,進一步發展高等教育,不能再迎合社會的學歷需求,而必須堅定發展職業教育。但是,如果不能解決職業教育低人一等的問題,新增職業院校,并不能提高職業教育的吸引力,還會遭遇學生和家長質疑。
去年頒布實施的《職業教育法》,明確將職業教育定位為與普通教育平等發展的類型教育。如何切實優化職業教育的類型教育地位,這對提升職業教育吸引力至關重要。必須切實加大對職業教育的投入,消除社會對職業教育的歧視,推進職普融通與產教融合,并建立與普通高考完全平等的職教高考制度。
進入高等教育普及化時代后,必須從“學歷社會”轉到“能力社會”,構建“淡化學歷,崇尚技能”的技能型社會。否則,如果新增就業人口全是高校畢業生,而這些畢業生都不愿意成為技能人才,這不但會加劇就很難,而且會帶來嚴重的社會問題。新增高職院校,要按建設類型教育的要求,保障投入并建立現代職業院校制度,改變職業教育的形象。
來源丨界面新聞
作者丨21世紀教育研究院 熊丙奇